周敦颐:宋朝哲学的祖师爷

周敦颐:宋朝哲学的祖师爷

2020-12-21    12'42''

主播: 每天读诗词

874 6

介绍:
稍微了解或者到过湖南的人都知道,湖南人其实一直都很“狂”也很“犟”,比如经常听到这句话“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还有湖南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这句“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外省人一听,“哦豁,你们湖南人这么狂,狂到没边了,这还了得!” 各位听众先不要着急,更“狂”的还在后面,大家都知道湖南长沙有座书院,名叫岳麓书院,号称是“中国四大书院之首”,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都曾来过这里,无一例外。就在岳麓书院门两边的楹联上有两句话,让外地人很不高兴,也很嫉妒,哪两句话呢? 在岳麓书院的楹联里,一句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一句是“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两句对联中,第一句说的是,楚地出人才啊,这个地方人才是最多的!其实也没毛病,这句话是清朝嘉庆年间产生的,后来书院中走出来曾国藩、左宗棠、郭松涛、谭嗣同、杨昌济、毛泽东等人,这些名人足以撑起这幅楹联的门面。可这句“吾道南来原是廉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很少被人熟知,可仔细琢磨起来,这句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还要狂好几倍。 为什么这么说?只看后半句“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句字面意思就是在说长江滚滚东去,其实也只是湘江的余波。通俗点就是说在湖南人看来,滚滚长江,其实也只不过是湘江的支流。这是多大的口气!万里长江,流经11个省,怎么到了湖南,就成了湘江的支流了?明明湘江也就800多公里,只是长江支流之一!外省人看到怎么会服气? 原来岳麓书院已有千年历史,而且办学从来没有中断过,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人家既然在门前把这两句对联挂了这么多年,肯定也是有底气的。这里面涉及到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正统之说,且听我慢慢道来!要说我们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根源,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春秋战国那个年代,百家争鸣,思想火花绚烂了几百年。最终孔子、孟子的学说到了汉朝被官方盖章认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治国主流2000多年。 可孔子、孟子之后呢?还有哪些儒学大家?董仲舒?非也,他更像一位把儒学当做工具的政治家,没有创新出新的思想体系。汉朝之后,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朝政更迭频繁,那时候的人也任性追求老庄之学,让人记住的思想家产出量几乎为零。隋唐两朝诗人文人倒是不少,思想家却也几乎没有,若硬要算,韩愈、柳宗元也只是业余。可到了宋朝就不一样了 !这个朝代不仅仅只有宋词啊,还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又一高潮! 而这个思想哲学高潮的祖师爷,就是湖南人,《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人,我们从小就学他的《爱莲说》,只有119个字,却道出为人处世的哲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曾经是多少人的座右铭。 但不要被周敦颐这篇《爱莲说》所“蒙蔽”,他不只是一位文章写得好的文学家,他更重要的贡献是宋明理学,是哲学。在思想家这一领域中,他被称为“孔孟之后第一人”。而在后世的评价中,他则是“理学开山鼻祖”,数年以后的程颢、程颐两兄弟是周敦颐的学生,南宋的朱熹也都是站在周敦颐的肩膀上对理学进行整理的。 那周敦颐究竟“牛”在哪?这么说吧,自汉朝儒家的“以德治国”、“天人感应”理念,被官方认可为正统之后,到了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朝,这个800多年时间里,佛教、道家也随之兴起,一读动摇儒家地位,比如南朝的梁武帝,几度出家为僧;到了唐朝那更了不得,几任皇帝都是极度推崇佛学和道学,唐朝大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不说,要是皇帝信了佛,那执政就真的“佛系”了,总不能靠念念经、拜拜佛就能政通人和吧?由此可见,那时候的儒家地位已经岌岌可危。当时唐宪宗为了迎接一个佛骨,劳民伤财,韩愈冒死劝谏,差点被处以极刑。以可见汉朝以后的800年,儒家再无大的建树,人家佛学和道学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天地万物从哪来,到哪去,因果循环之说样样齐全,甚至度化升仙之术都有。儒家呢?贯穿历朝历代的就是“德行”之说,找不到根,也说不清未来,反在儒家理论就是要天子要以德治国,国家大业要讲究正统,老百姓要三纲五常,否则上天就感性到。只凭这些,儒家还能走多远? 到了宋朝,国家重用文臣,儒家子弟终于坐不住了。儒家再不整理下自己的学说,弄清楚本源,搞出一套完整理论体系,以后还怎么混?于是这个使命落在了湖南人周敦颐身上。 他的一部《太极图说》249个字,就从儒家层面把宇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世界万物如何构成说得清清楚楚,是《易经》这部古老哲学经典从孔子之后1500年时间里最伟大的一部里程碑著作。他把本是被道家奉为“看家宝贝”的太极拿来自己用,把儒学体系的哲学观完善了起来,终于把已经1500年的儒家学说画了个句号,儒家也终于找到了自己“根”,不再是“漂浮之说”。 同时他在《通书》中还提出: “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这里面的“一”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矛盾的统一性,“万”呢?就是矛盾的特殊性,周敦颐在1000年前就把我们现在所说的“辩证统一”哲学观给解释清楚了。 周敦颐这些学说为此后宋、明、清各朝思想家提供了本源,从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两兄弟再到南宋的朱熹、明朝的王阳明、王夫之等思想大家无一不以周敦颐为师。周敦颐实现了同时期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现在反过来再说岳麓书院这个对联的上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这句。这里面的“濂溪”就是指的周敦颐。濂溪本是周敦颐故乡湖南永州道县的一条溪流,他从小在这条溪水边长大,而世人也称周敦颐为“濂溪先生”。因为晚年他曾在庐山隐居讲学,所以现在九江也有一个区叫作“濂溪区”,庐山莲花峰下一条溪流也称“濂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内也有一处“濂溪祠”,用来纪念周敦颐。这句上联其实就是说,中国理学正宗是源自周敦颐的,换句话就是说,理学正统就是从湖南发源的,这一点不假。再看下联“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其中的“湘水”代指湖南,“大江东去”指的是世世代代理学在中国的传承而已。这样的楹联其实一点都不“狂”,而是湖南人的一份自信和荣耀。岳麓书院从北宋赵匡胤时期建立,到现在1000多年以来,从来不缺名人。从朱熹、张栻两位儒学大师曾在此讲学,开创了万人空巷的“朱张会讲”盛大场面。再到后来,王阳明、王夫之也曾到此讲学。而从书院出的学生也不乏名垂千古之人,比如明末清初的理学家王夫之,清朝末年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谭嗣同等,近代的蔡锷、蔡和森、熊希龄、陈天华等人。湖南这样的自信,绝对是有支撑的。 现在岳麓书院讲堂上,悬挂着两块牌匾。一个是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的“学达性天”匾额,一块是乾隆皇帝题写的“道南正脉”匾额,这说明在清朝时期,官方就已经认可岳麓书院在传承理学、培育人才方面的贡献,认可湖南才是理学正脉的发源。 所以与其说湖南人“狂放”,不如说湖南人杰地灵。这片潇湘大地,有八百里洞庭,有南岳衡山,也有千年书院,更走出了无数的能人志士。 周敦颐这一位来自湖南的,北宋初期理学的开山鼻祖,你了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