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幼儿园了

去幼儿园了

2015-08-01    91'03''

主播: 曼陀海斯

272 24

介绍:
  大家好,我是绿希希,本次的读书会我们继续读温尼科特《妈妈的心灵课》这本书,这一次我们聊一聊“幼儿园给小孩的不只是提供伙食和玩具,还有爱”。   在上幼儿园之前,照顾小孩的主要是家里的妈妈,妈妈先是给小婴儿喂奶、换尿布,让小婴儿变成小小孩,然后再给他洗澡、搀着他学走路、陪他玩游戏,让小小孩长成小孩。这其中妈妈的种种举动不仅是行为层面上的照顾,更是心理层面上对小孩的爱。我们通常以为的“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愿意照顾你”中间夹杂的一层意思是“我用照顾你来表达对你的爱”,这样理解的话,母亲的“举手投足都是爱”也就说得通了。   温尼科特说,“从出生(或出生前)以来,母亲对小婴儿的生理照顾,在小孩的眼中看来,就是个心理过程。” 妈妈要及时地意识到不会讲话的婴儿的冷暖饥饱,才能及时地去照顾婴儿,满足婴儿的需要,婴儿就能感觉到被照顾。在被照顾的过程中,他能感觉到自己每一寸身体——肌肤和五脏六腑——的感觉和感觉的变化:“屁股粘糊糊的好难过——清爽了好舒服”,“肚子咕噜噜好难过——吃饱了不饿了好开心”,诸如此类。如果婴儿得到的照顾恰好是他所需要的,婴儿就会有满足感,“满足感”是一种“好”的感觉,这种“好”的感觉在婴儿早年的经验中一次一次地累积起来就是对妈妈的感觉。   等小孩长大一点点,将小孩送去幼儿园,这样一天中小孩有七八个小时是见不到妈妈的。这时候,如果幼儿园不能给予和家庭中相对一致的养育技巧,孩子就会形成“体验断层”,小孩可能会有“家里有的幼儿园都没有,我不要去幼儿园”这样的想法,这对于小孩的养育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幼儿园的老师或阿姨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母亲的角色,像母亲一样关怀着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孩的大家庭。这种关怀并不是提供“双语教育”、“荤素搭配”、“每天都有体育美术音乐课”这样的“硬体验”,而是察觉小孩的心理需要并尽量满足。当然,这并不是说让幼儿园老师制定十几种方案来满足十几个小孩的不同需求,而是说,让小孩有被照顾到的感觉就好了。如果幼儿园老师还没做妈妈或者是新手妈妈,就要多和小孩的妈妈们多聊聊,了解小孩通用的需要和他们每个人特殊的需要,这种“取经”往往比一个人对着一汪活蹦乱跳的小孩胡乱摸索来的事半功倍。 —————————— 读书会时间: 每周二 18:30 - 20:00 呱呱视频软件 - 心理驿站(房间),ID:211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