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仰,我们拿什么方式祭奠》文/唐占军   诵/碧海青天

《敬仰,我们拿什么方式祭奠》文/唐占军 诵/碧海青天

2019-04-02    07'40''

主播: 碧海青天🏝

184 1

介绍:
敬仰,我们拿什么方式祭奠 文|唐占军 在19世纪末,位于南太平洋塔希提岛的悬崖上,孤独而苦闷的绘画大师保罗.高更昂首伫立,双手指向太阳,面对浩淼大海和无边苍穹,声嘶力竭地发出三个关于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 这是渺小生命面对浩瀚时空的困惑与迷惘,是内心世界与客观外在强烈冲撞发出的悲鸣和叹息,是个体无法融入群体带来的无助与沮丧。 人类,一直生活在这个生命有无意义的巨大问号中,苦苦寻找着答案。在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暮年之际,一遍遍自问:“我的生命意义何在?”在德国,叔本华认为:“只有欲望是永恒的,人生没有意义。” 在中国,屈原彷徨于山泽,一连发出173个问题叩问上天。陈子昂感于浩茫宇宙下生命之短促,世事之不测,壮志之难酬,留下千年的孤独郁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柴科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中,触摸到人类难以摆脱的绝望与忧伤;依然可以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中,感受到人类不屈于命运的挣扎与反抗。 生命意义何在?如何予以解答? 唐澍用自己25岁的生命给出了自身的答案。揭示了生命的真谛。 还有什么比为他人的幸福燃烧自己,更能让人超越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还有什么比为民族的事业投入生命,更能让人感受人生的辽阔与壮美? 正因为他有理想来定格价值坐标,主导着他为什么而活着。有了理想和信念,活着才找到人生的意义,才拥有了真正的灵魂。 这是一个年轻的生命,带着浓重的河北腔,不乏睿智果敢,饱含激情,穿过近一个世纪的沧桑,瞬间把我们笼罩。 这就是那个叫佳林的孩子吗?时代赋予他多灾多难的祖国,他却用生命绽放出人间最灿烂的光彩。难道,他真是上苍送给人间的一个天使,却又太宠爱他,离不开他,早早地把他召回? 行走在家乡的山路,阡陌纵横,恍惚间,我们似乎进入历史的甬道,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贾庄。那是他吗?一个穿着蓝布小马褂、留条小辫子的小小少年,捧着书本,边背书边向我们走来。 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高兴?他说:我就要毕业了,今天我将在发言中说出自己的理想——我要做人类的英雄! 望着少年远去的背影。忽然想,唐澍如果活着,那他已经是耄耋迟暮的老人了:一幢楼房的阳台上,一位老人在专心读报,一缕阳光透过树叶,映照着他慈祥生动的脸,一双眼睛熠熠生辉。 我问:你是谁?他回答:我是唐澍。 我们兴奋地告诉他:你已经成为英雄。今天,对人生和幸福你还有什么要告诉我们的吗? 老人笑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我当初想要的…… 这就是当年一位青年的理想。唐澍以短暂而永恒的一生向世人证明了,一个普通人的生命与灵魂,可以到达怎样的高度。可是,在现实中,我们活着,有多少人能拥有并坚守自己的理想?又有多少人能定格有价值的人生?我们扪心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