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子诵读【难忘十二团“三分院”】曹小军/牡丹苑

玲子诵读【难忘十二团“三分院”】曹小军/牡丹苑

2019-05-23    19'18''

主播: 玲子🔔

152 1

介绍:
难忘十二团“三分院” 作者:曹小军 诵读:玲子(英国) 在我远离都市、深居大山的家乡十二团,有一个名叫三分院的医院,七、八十年代,它救死扶伤的精湛医术,视病人为亲人的医者仁心,在巩乃斯草原上被传为佳话,曾让多少患者感怀留恋那个美好的岁月,也让我一次次梦回故里,时常感恩着三分院的白衣天使们。 三分院是艰苦创业的记忆,1949年,骑兵团500多名起义官兵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拿起生产的武器投入到开发建设边疆的洪流。9月,骑兵团成立卫生队,红军老战士老团长程怀龙任卫生队长,卫生队配备有4名军医,3名护理员,就医场所是部队临时搭建的地窝子。当时的卫生队设备简陋,用苇把子、门板拼成了20多个床位,医疗器械也只是几把旧镊子、剪刀和1张简易的手术床,肩负着军医、兽医双重任务,照明用是气灯和煤油灯,为了保障骑兵团官兵和战马的就医,军医们常常是深一脚浅一脚,顶着星星和寒风,到开荒造田的劳动大会战的工地上为官兵们就诊服务,工作不分白天和夜晚,工作十分艰苦。1952年骑兵团在新源县城成立休养所,1970年1月20日,卫生队改名为农四师医院第三分院,三分院得名由此而来。1983年,三分院在团场基建8连、十连工人的辛苦劳作中,修建了占地2千多平方的3层门诊楼、成立了内科、外科、五官科、妇产科、中医科、儿科等科室和手术室,办起了在新源地区一座功能齐全,医德医风为人称赞的人民医院。在当时三分院简陋的办公室里,挂满了各族群众送来的锦旗,邻近的新源县、01、15部队医院也常会派出医生来三分院交流,至今成为十二团老百姓口碑。 三分院是名医的摇篮,来自河北,投身边疆建设,毕业于石河子医专,兵团自己培养的乡土人才李振合医生,在外妇科手术方面很有造诣,后来被团场提拔为三分院的书记;讲一口广东方言,1951年在广州参军,55年毕业于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副院长李业辉,是50年代部队培养的大学生,业务尖子,人称“一把刀”,十二团的老百姓都热情地称呼他“李老广”; 勤奋钻研,护转医的外科副主任钱以周;还有爱好学习,来院进修的上海支边知识青年汪琦医生,他们当时是三分院老百姓们心目中认可的名医,老百姓有个头疼脑热,急难杂症,都会想到三分院,那时的三分院人人都在比学习,学技术,穿上白大褂的农场姑娘和蔼的笑容是那时团场最美的风景。 记得那年没考上高中的我,早早下地帮助父母劳动,下地劳动时才感觉到劳作远不是自己当初想像的那么轻松和快活,一天下来头顶骄阳似火的烈日,汗流浃背的我,真切感觉到了学习的可贵。一个炎热的秋后,我在地里帮家里收玉米,不小心用镰刀把脚背划伤,夜晚回家的路上又掉落在连队的水坑伤口感染,一晚上疼痛难忍,整个左小腿肿的像大腿一样,忽热忽冷发着高烧。父母吓坏了,第二天一大早父亲用28自行车把我送到了三分院。 当时的三分院外科、内科、妇产科是两排南北走向长长的平房,长长的走廊两边是病房,看病就医的人们来来往往,院内几条小道,曲径通幽,鸟语花香。医院病房里、走廊上、林荫处随处可见医生关切患者、护士搀扶病人的身影,让人很是亲切。 父亲把我安顿好住上院后,又匆忙赶回连队收粮食了,母亲放下手中的农活赶来医院照顾我。由于伤口感染严重,在三分院我一住就是80天,每天只能卧床治疗。看到我每天挂10多瓶点滴,手背都肿了,管后勤的总护士长口快心热的李阿姨总是为我有心多发一床被褥和被单;护士小梅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看我整天看着窗外欢快的小鸟发呆流泪,不时会为我送来办公室的书刊,让我分心解闷,护士小张、小王每次为我打点滴,都是轻轻拍打着我的手,还不时给我带来自家里地里种的大苹果和西红柿,看着阳光一般的笑容,我感觉她们就是心目中最美的天使。 我的主治医生汪琦,1964年高中毕业与十万上海支边知识青年从繁华的大上海支边进疆,分配在十二团良繁连当农工,白天他与老职工们一道下地除草、浇水,夜晚再忙再累,也要学习到深夜,那时的连队没有电灯,汪医生就自己做煤油灯看书学习。团场、连队领导看他热爱学习,第二年选拔他到农四师卫生学校学习,学成归来后,汪医生先后在几个连队从事着医务工作,既当外科医生,又是内科医生,还是连队不可缺少的妇产科医生,对病人有一棵火热的心,在连队很受人尊敬,多年的边疆建设,把他锤炼的十分结实,国字型的脸上始终对病人挂满着笑容。 在住院期间,我常问汪琦医生,我什么时候能好,他总是笑眯眯地说“快了,用邮票贴就好的快了”,终于有一天,我被推进了手术室。术后我得知,我被感染了一种十分严重的病毒,差点到了要截肢的地步。为了保住我的腿,李振合书记、李副院长、钱主任、汪医生顶着风险,查阅了大量医学资料,多次到伊犁地区各大医院求教,一次次为我制定完善当时先进的脚部去腐植皮手术方案,多次把论证会开到了深夜,每次汪医生开完会还要骑着自行车,顶着风雨在昏暗的路灯下,摸着黑回家,好几次跌倒在从三分院到商店那一段2公里多回家湿滑的砂石路上。 做完手术后,汪医生对我十分关心,每次来查房,都是不怕脏和累,为我换药,擦洗伤口,仔细观察着手术情况。当有一天,汪医生轻轻拍着我的手笑着对我说“小伙子,你的腿保住了”。听汪医生这一说,那一刻,我不知是高兴还是难过,一下哭出了声,哭的是那么伤心,泪水像小溪一样不停的流淌,从心底感谢三分院医生、护士们像对待亲人一样,在80天的治疗中,保住了我的一条腿,让我成为一个正常人工作和生活。 出院那天,我面对李振合、李业辉、钱以周、汪琦医生,还有美丽的护士小梅、小张、小王,向我心目中敬仰的白衣天使深深鞠躬致谢,泪水盈满了我的眼眶,在泪眼朦胧中,我看到了心目中美丽天使为我欣慰的晶莹泪花。 三分院是草原上的白求恩。骑兵团进驻新源县后,卫生队、三分院每年都要派出医务人员到偏远的山区巡回医疗,把民族团结的温暖送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心中。1951年7月,新源县一个远离县城的乡镇,一位哈萨克族少年骑马不慎跌伤,巡回医疗队得知后,连夜赶到患者的家中,在马灯下,为哈萨克族少年接骨治疗,送上了急需的药品,手把手教他的家人使用。哈萨克族阿妈端着喷香的奶茶流着热泪说“十二团的医生佳克斯” 十二团三分院自成立以来,特别是在七、八十年代,新源县周边乡镇的群众都把三分院作为看病就医的首选医院,因为这里有他们信赖的好医生,有视他们为亲人的白衣天使,好的口碑传遍了巩乃斯草原。 岁月如梭,转眼已30多年过去了,扎根十二团已退休多年的李振合、李业辉、钱以周医生在团场安度晚年,老百姓见着他们都会热情地问好,汪琦医生调回了内地也已退休,护士小梅、小张、小王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十二团的发展做出着自己的贡献。 如今,离开十二团多年的我,每次回到家乡十二团,我总会到三分院去走一走,看一看,走在窗明几净的十二团三分院,望着高大气派的医院大楼,我努力找寻着那如沐春风的笑容,曾经让我刻骨铭心的美丽眼神,还有那晶莹的泪花,在一次次回忆感伤中潸然泪下。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时,我总会遥望故乡的白云,故乡的云远在天边,故乡梦的尽在心里,愿故乡的云带去我的祝福,祝福我的十二团三分院白衣天使们好人一生平安。 2019年5月17日于伊宁。 此文特别致谢十二团三分院原院长纪传德先生的友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