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散文】《唯自律,人生方自由》作者/朗诵:海之魂

【在场散文】《唯自律,人生方自由》作者/朗诵:海之魂

2019-09-07    21'28''

主播: 韩海之魂

251 1

介绍:
唯自律,人生方自由 作者/朗诵:海之魂 夜正酣。先我一步下楼的你,放好物品,迎着我走来。“给我”的音儿未落,你已“抢”过我手里的包裹,轻放进后备箱。四轮驱动的车厢,已经塞满你入校后的必备物品。 你总是这样,怕我累,住校一年来更是如此。每次从外面买了东西回来,下车前,你必先拎起重袋子,撒丫子向楼上跑。“力所能及就是帮妈妈忙。”你“咯咯咯”笑着,“那些东西也不少,你拎好就是了。” 天际那颗星眨呀眨。你不言,我不语。爸爸打开车前灯,小院的大门应声开启。 “睡会儿吧,来,枕着妈妈腿。”车窗外,静谧。寂寥。空无。 “不困。”你看着前方,面无表情。 “再放假就到国庆节了吧。”车内气氛有点冷。爸爸想打破,却不想误触“马蜂窝”。 “别跟我提开学的事。”你噘嘴。 “呦,宝贝儿生日快到了,马上15岁了。”我赶忙岔开话题。偷眼瞧,你的表情不再僵硬。我装模作样翻看时间表。“今年的阴历生日刚好是教师节,阳历生日也不是假日,不然咱们今年就过阴历生日吧,跟教师节同一天,太有意义了。”我的表情有点夸张,只是为了搏你个笑脸。 说起你的生日你曾质疑:“妈妈,我们班同学都过阳历生日,多好记啊,我怎么过阴历生日?” 那还是在孕育你之初,妈妈去一个单位采访。那个时候,妈妈应该还没有什么孕味,但一个眼尖的阿姨还是“一眼看穿”了妈妈的孕相,关心地询问起预产期。在得到答复是阳历九月时,阿姨好心说道:“户口一定要报在9月1号之前啊。”(国家规定:8月31日之前出生者方可在适龄时于当年入学。)所以,在你出生时,妈妈在产房就跟医院的阿姨说了这小小的要求。 今天,在你15周岁生日到来之际,虽然紧张的高中生活,妈妈在今年可能还收不到你的礼物(去年就没收到),但对于踏进高中二年级的你而言,妈妈还是希望你能在这紧张的高中生涯——珍惜这美好时光,认真、严谨地学好知识点,不断跨越提升自己,踏实过好每一天。 截至目前,加上去年暑假参加的夏令营,孩子,你离开家单飞的日子超过了400天。对于你的独立适应能力,妈妈相信你能做得更好;对于跟老师、同学的相处能力,妈妈相信你能跟老师、同学相处融洽,且愉快。 “妈妈,张X美给我带来了她家自己种的瓜,可甜了。” “学校生活还好吧,适应了吧。”虽然知道你的适应能力很强,但能这么快调整好状态,妈妈忐忑的心终于平复下来。 “妈妈你放心,一进学校门,我就调整好了,现在早投入到学习中了。” 这一年来,我们通过无数次电话,除了那两次,让妈妈揪了下心。 第一次是在中午,你的语气不对,被妈妈听出后,你压抑着的声音终于哭出来。在道出原委,得到妈妈精神的支持,以及利弊分析后,你心释然;第二次,那天晚上10点左右,你哽咽着,压低声音,接近于喊出声来:“妈妈,你来接我回家,我不在这里上学了……”妈妈真的没有想到,这两件事你分别在次日就自行处理好,并告知妈妈结果后,妈妈由衷地感到:我的女儿长大了,个头、心智在成长,非但不用妈妈分心,在处理问题方面,冷静、沉着的应变能力已经远远超乎妈妈的想象。 回程路上,听着电话中传来的脆脆的声音,回味着已经成长为一个大姑娘,站起来高出妈妈半个头,出门牵着妈妈走,很多事的见解有了自己的理论与观点的你,作为母亲,妈妈想说:孩子,不瞒你说,这个暑假,当证实开学的消息时,妈妈从心底里生发出一声感叹:终于开学了,终于可以不再因手机问题让我们“反目”了。 妈妈不是一个唯读书至上论者,但说到手机,妈妈不得不“恼怒”于自己在这点上的“妥协”,以及自己不可推卸的无知。 小学6年级,因为中午住校,妈妈默认了爸爸把新换下来的旧手机给了你。那天你说:“妈妈,我们高年级的同学都坐在校车后面,有同学竟然玩手机游戏。”“你玩吗?”“我不玩,我看窗外,放松眼睛。” 小升初那年暑假,三个月的假期,妈妈在教你小时一起的玩伴儿雯雯——语文加作文的课余,“阿姨,我们玩一会儿。”雯雯拉你进另一间屋。 “妈妈,雯雯带我玩IPAD游戏。”后来的你如实相告。“知道不好,但是忍不住想玩,马上开学了,我决定再也不玩了。”那时的你,自制力是如此之强,妈妈甚至都自愧不如。 应该就是初二年级吧,爸爸再次把换下的旧手机给了你。妈妈忽视了这个“鸟枪换炮”的手机是智能的。当姨妈(因学校距离姨妈家近,每天中午去姨妈家吃饭)让我没收你的手机时,我疏忽大意了,我竟然默认了你想每天跟我通个电话的说法。事实是,我们是每天通话了,但是,每天吃完饭,你躲进屋里,关上门后,竟然迷恋上了二次元。直至中考前,当你和爸爸挤眉弄眼瞒着妈妈,说是写作业、复习功课“躲”在屋里,被撞见满本的漫画,妈妈大怒,而摔了手机…… 今年暑假临近开学的那个晚上,你主动跟妈妈探讨了手机里的游戏、电子小说,甚至追剧的无聊,听着你“神经递质刺激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或者是抑制……”的专业表述,被妈妈解读为:手机里的游戏或者聊天等带来的那一时的愉悦,换来的是放下手机的空虚、无聊与无所事事,及焦躁和困顿茫然。你频频点头。那一刻,妈妈终于释然。一个人若能客观,从根源上分析找到事物的利与弊,那么未来可期,加上开学后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假以时日,妈妈相信你不仅能更加规范、约束自己,同时亦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因为唯有自律的人,才能获得更为自由的人生。 住校后的每一天的每一个电话,用你的话来说,跟妈妈通话,都是能量的增持,减压的方式。 其实,我的宝贝儿,你的每一个电话同样会带给妈妈无限的慰藉与心灵的成长。I love you更是成为我们每次通话结束语的甜蜜回味。 那天,在你看了妈妈写的《七月的对话》后,你一边说着感动,一边笑着不停擦泪。本来,这是妈妈打算待你高考后送你的成长记录——妈妈沿袭以往的习惯,记录下我们通过长长的电话线传递出的母女温情的一个片段。当时的你,看后一扫早晨4点多起床,到校后上交作业,听取各任课老师点评,并领取下个时间段作业,不顾回程的劳乏,一声不响坐到了书桌前。 自放暑假以来,那是你第一次高质量、高效率地写作业。一气呵成啊,我的孩子。放假伊始,你的那种“到家整个身心都松懈了”的懒散态度让妈妈怒视又窝火。而那个晚上,你的专注,你的心无旁骛,你对知识的渴求,以及笔尖的沙沙声,听英语听力的凝神投入……让妈妈无比欣喜,无比宽慰。 孩子。还记得吗? 小学时期的你,写作业间隙,你说:“妈妈,我休息一会儿。”一扭脸便会看见你捧起一本书,或坐在沙发上,或坐在椅子上,如饥似渴的专注令你周身洋溢出一股无形的力量。那时候,每次妈妈买回书,未及上楼,即便坐在小院的石阶上,你也会静静地翻看。耐心等待妈妈跟邻居聊天。即使妈妈催促说:“上楼了。”看至正酣的你会说:“妈妈,等我再看一会儿。”这一看多半本书就被你看进了眼里,留存进了记忆中。那时,我们乐此不疲地比赛着,对于书中的篇目,你读一篇我读两篇,你读两篇我读四篇,你读四篇我读八篇……最多时你一口气读了七篇,按照约定我读了十四篇的场景……至今想来,那丝甜意还漾在妈妈心间。那时的月光,又柔又亮。那时的你,每天晚上睡觉前,你说:“妈妈,不看会儿书,睡不着。”在众多同龄孩子搂着布娃娃睡觉,而你能够因书的陪伴而酣然入梦的快乐时光,无论何时回味,妈妈都惊喜于你小小年纪的选择与坚持。 作为学生,妈妈想你知道:读书和不读书的人,过的确实是不一样的人生。尤其那些经典读物,妈妈也想你能知道且牢记: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读书就像交友,应仔细甄别,非善勿近,就像学校推荐的《大卫·科波菲尔》《高老头》等。之所以有选择性地读书,读经典,是因为经过时间的长河、历史的积累、沉淀后,这些精神瑰宝,不仅仅能开阔你的心界、视野,它更会引导你对生活的认知,它在贯穿你的人生,无声影响你的同时,亦会带给你别样的精神世界的升华。 “妈妈,回家路上你跟爸爸聊会天啊,爸爸要是犯困就在服务区休息一会儿。 “妈妈,放假时你把书柜里你们在场微散文的书,给我拿几本过来吧。 “妈妈,我们班主任可严了,学习、内务、纪律都要抓。” 孩子,一个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也本是教育的一部分。这一年来,你的成长,你每次通话即将结束时的“妈妈,你还有什么重要的事儿吗?”的问询,明显是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了。 “妈妈,我们学习上有对子班,打饭也结了对子,有时候饭卡上没花钱,别惊讶啊,那是我们一替一天打饭呢。” “好啊,你带的东西记得跟同学一起分享啊,别在乎钱,多帮助同学。” “知道,你放心吧,妈妈,我不小气,我们宿舍的同学都不是看重钱的人。” 孩子,金钱固然重要,但对待金钱的态度,确实也能衡量一个人的人品。 妈妈曾经做过一次“桥梁”——帮人介绍辅导课程。那个男孩子在老师那里学了两个寒暑假,每六节课结一次辅导课时费。最后那次,男孩一进门,说:“姐姐,我忘了拿钱,下次给你带来。”没想到,这一去不复返。其间,因为是妈妈做的桥梁——介绍双方相互认识,我欲垫付辅导费时,老师不肯。而更为可恶的是,那个男孩的妈妈刚开始一口咬定说给了老师辅导费,后来又发朋友圈诬陷老师,最后又自打嘴巴承认了没给老师。抛开这个男孩母亲,孩子的辅导费都要占便宜的扭曲心理,仅其诬陷老师的行为更是令人不齿。 所以,孩子,不管何时何事,切莫为了钱而失了人格、丢了尊严。 2019年,是河北省纳入教改的第一年。当初选科时,偏向于理性逻辑思维的你选择了原“隶属于”文科类别的政治。妈妈身边的叔叔阿姨在听说后无不笑言:呦,女孩子对从政感兴趣? 孩子,这一点妈妈从来没有想过,何况,学政治不见得就得从政。但是,妈妈想要你知道:任何时候,没必要受性别局限。咱们家几代一是没有经商之人,二是除了你的太爷爷在那个特殊年代是个高级将领外,咱们历来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未来你的职业定向,妈妈尊重你,只要你愿意,你开心,不管作何选择,妈妈都是你坚实的后盾。 “妈妈,你是怎么安排时间的,既要上班,还要写文章,还要读书,还要朗诵,还要……”孩子,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