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斌《雪白的墙》

梁小斌《雪白的墙》

2016-05-05    01'41''

主播: 梅馨园

142 1

介绍:
正像《春天的故事》那首歌里所唱到的,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春风涤荡了神州大地层层的阴霾。但人们不会忘记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神州大地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不会忘记那个让人心灵阻隔的年代,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怀疑和猜测;不会忘记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人们的心灵被涂抹的肮脏不堪,整个社会充满了污浊、暗淡。 诗人梁小斌写于1980年《雪白的墙》是对经历十年浩劫人们心灵的一次真切呼唤。 文革之后,人们从劫后余生的创痛中复苏,开始憧憬美好的生活,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从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他看到一个工人在粉刷那个曾经脏乱不堪的围墙,虽然他工作很吃力,但面带微笑,因为它遮盖了那些污言秽语。那个曾经在梦中出现的洁白的墙如今就出现的眼前,它比牛奶还要洁白。我要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不要再在上面涂抹,永远让它洁白。这是发自儿童内心的呼唤,发自心灵深处的爱。 作者以通晓明白的语言,深邃的象征,去唤醒人们的曾经麻木的心灵。生活中人们易于忽略一些小的事情,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微笑,然而正是这些易于被人们忽略的事情往往能够唤起人们的真爱。对于诗歌创作,梁小斌认为,"意义重大不是由所谓重大政治事件来表现的。一块蓝手绢从晒台上落下,同样也是意义重大的。"因此,他在艺术实践中致力于从日常生活撷取平凡的意象,以表现某种深刻的寓意。 本诗中,作者选择了"洁白的墙"这个尺方之地,显现了神州大地的全貌,以小见大,避免了大而空洞的说教。 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这个深刻的主题。"洁白的墙"象征了纯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粗鲁的字"象征了对人们心灵所遭受的毒害。"蜡笔"本来是可以画出美丽图画的工具,但在这里却变成了制造黑暗和污浊的帮凶。"工人"象征了和诗人一样心怀天下,以真诚和爱心去关爱他人,去唤醒他人的拯救者。孩子的"梦"象征着光明和希望。 "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作为主旋律在全诗中先后出现了三次,其中在诗歌的开头和结尾各一次,这样的结构不但使全诗首尾呼应,气势连贯,而且达到了一咏三叹的艺术效果,加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诗意在反复的咏叹中,达到了高潮。 诗作中借用儿童的眼睛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新鲜独特的象征的选择,使诗作亦真亦幻,让人们有一种朦胧感,这些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朦胧诗的创作主张不谋而合,所以本诗也可以列入朦胧诗的研究范畴。此篇和作者的另一篇诗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在写作风格、视角选择和意义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