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录诗经3·卷耳

补录诗经3·卷耳

2022-03-29    09'05''

主播: 雁来花开

500 7

介绍:
诗经3 卷耳 国风·周南第三篇 这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诗作,是一首别具一格的思夫诗。一位女子怀念出征在外的丈夫,在采集卷耳的劳动中想起了他,并想象丈夫正遭受着劳役之苦并陷于有家不能归的极度惆怅中。 卷耳 佚名〔先秦〕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寘 通:置)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qīng)筐。嗟我怀人,寘(zhì)彼周行(háng)。 陟(zhì)彼崔嵬(wéi),我马虺(huī)隤(tuí)。我姑酌彼金罍(léi),维以不永怀。 陟(zhì)彼高冈(gāng),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sì)觥(gōng),维以不永伤。 陟(zhì)彼砠(jū)矣,我马瘏(tú)矣。我仆痡(pū)矣,云何吁(xū)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采那繁盛的卷耳,半天不满一小筐。唉,我想念心上人,菜筐弃在大路旁。 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疲神颓丧。且先斟满金壶酒,慰我离思与忧伤。 登上高高山脊梁,马儿腿软已迷茫。且先斟满大杯酒,免我心中长悲伤。 艰难攀登乱石冈,马儿累坏倒一旁。仆人精疲力又竭,无奈愁思聚心上! 注释 采采:茂盛。一说谓采了又采。毛传作采摘解,朱熹《诗集传》云:“非一采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则认为是状野草“盛多之貌”。 卷耳:苍耳,石竹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子可入药。 盈:满。 顷筐:斜口筐子,后高前低。一说斜口筐。这句说采了又采都采不满浅筐子,心思不在这上头。 嗟:语助词,或谓叹息声。 怀:怀想。 寘(zhì):同“置”,放,搁置。 周行(háng):环绕的道路,特指大道。索性把筐子放在大路上,于是眼前出现了她丈夫在外的情景。 陟(zhì):升;登。彼:指示代名词。 崔嵬(wéi):山高不平。 我:想象中丈夫的自称。 虺隤(huī tuí):疲极而病。 姑:姑且。酌:斟酒。 金罍(léi):金罍,青铜做的罍。罍,器名,青铜制,用以盛酒和水。 维:发语词,无实义。永怀:长久思念。 玄黄:黑色毛与黄色毛相掺杂的颜色。朱熹说“玄马而黄,病极而变色也”,就是本是黑马,病久而出现黄斑。 兕觥(sì gōng):一说野牛角制的酒杯,一说“觥”是青铜做的牛形酒器。 永伤:长久思念。 砠(jū):有土的石山,或谓山中险阻之地。 瘏(tú):因劳致病,马疲病不能前行。 痡(pū):因劳致病,人过劳不能走路。 云:语助词,无实义。云何:奈何,奈之何。 吁(xū):忧伤而叹。 赏析 这首诗写女子想象丈夫遭受劳役之苦和夫妻异地相思,反映了统治阶级对人民施加繁重劳役的罪恶和人民对它的恨怨。 全诗四章,每章四句。第一章实写,二、三、四章是想象的情况,虚实结合。 此诗开始以思念征夫的妇女口吻来写,意境与李白《春思》诗“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是相同的。因而一个思征人而神魂恍惚的思妇形象,一个登高望乡以酒销愁的征夫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然后描述以思家念归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口吻来写,叙事的层次是清晰的,二、三、四章采用层层递进的写法。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二章言山高马难行,三章言山脊马益难行,四章言石山马更难行;二、三章言马病,四章言仆病,皆诗例之次序。” 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场景同一时段中展开,犹如一场表演着的戏剧。其语言优美自然,善于运用当时的民谣套语,善于运用实境描画来衬托情感。 明明是妻子思念远征的丈夫,却想象丈夫的仆病马疲之态,忧伤思家的情景。妇人的丰富想象,如见其夫征役之苦,恰如其夫向她诉说自己之事,这种如梦如痴的想象,表达思念是何等之深!这种假设夫思妇来衬托妇思夫的表现手法,对后代的怀人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种写法扩大了诗的内容,深化了诗的意境。 这首诗还有一个特色是衬托的手法。作者未着笔墨写征人之劳苦,而是写马病,写仆病,马且如此疲病,人又何堪!这种写法是高明的。 另外诗尾章四个语气词使用得别致,表现出了征人那种不可忍耐的烦躁和忧愁。姚际恒也说:“四‘矣’字有急管繁弦之意。”可谓中肯。 这首诗章法奇特,俨然电影的表现手法。作为最早的“怀人诗”,诗中的女人是通过想象的画面来怀念远方的丈夫的。在想象的画面里,她看见了丈夫的憔悴,看见了丈夫马匹的虺隤,看到了丈夫仆人的病容,看到了丈夫喝酒消愁的场景等等,真是令人讶然。诗人以高超的写作技巧,让我们看到了一场生动的戏剧,男人、女人、山坡、病马都历历在目,我们甚至能感受到那阴沉的天空,悬崖背后呼呼的山风…… 在中国浩瀚的诗歌中,“怀人”主题是独特的一支。《周南·卷耳》为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广泽后世。杜甫的《月夜》跟这首有点像,不写自己望月怀妻,而是让相思之情幻化成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我们看一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虽说此诗也是心已神驰到彼岸,悲惋微至,但毕竟有盛唐的奢华,不及《周南·卷耳》的质朴、强烈。 另有元好问的《客意》: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后两句也是想象的画面,遥想儿女彼此相望互问:十月初爸爸该回来了吧?此诗清丽生动,但还是比不上《周南·卷耳》的生动与真切。虽然中国的好诗太多,但我还是喜欢源头的东西,因为,天下质朴最难得,简单最难得,真情最难得。
上一期: 诗经21·小星
下一期: 诗经22·江有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