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

001《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

2016-08-02    05'45''

主播: 清音微语

136 1

介绍:
001《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此词宋人将其归为李白所作,但比较同一曲调的敦煌曲子词,从语言、韵调和意境上看,都表现得相当成熟,当为晚唐以后无名文人所作更妥。而且在现存的古本李白集子里,也未见收录这一作品。   词写的是深秋暮色之景,但却渗透着词人浓浓的思归之情。词的起句就在暮色烟霭的描写中融进了词人的心情,营造了一种惆怅落寞的气氛,这种气氛笼罩着全篇,使整首词都浸染在一种愁情离绪当中。全词的结构也如同这如织的烟色,处处都传达出一种思归的愁绪,如令人伤心的寒山,漫入高楼的暝色,急飞归家的宿鸟,迎来送往的驿亭,相互交织又相互映衬着一个词“归愁”。从词人的视角上看,“有人楼上愁”是本词的中心。词先不讲高楼上的人,而先叙人从楼上望到的景色,以勾起人伤怀的暮景再带出伤景的人。下阙承上启下先写玉楼上的人,但后几句又都是写引发人产生“归程”之思的景物。全篇的结构呈网状,情景交织,句与句之间紧密相扣,各句间含义也相互交织,创造了一个浑然天成的意境。   按照人类学家、美学家卡西尔的说法,人与大自然之间相互存在着一种生命的节律感和认同感,一年四季,春之灿烂,夏之热烈,秋之肃杀,冬之收敛,都会使人产生相似的感应,而一天之中的黄昏,日之陨落,人的情绪亦会呈低落状态。“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正是这种生命感应的体现。一个“入”字表现了词人将大自然视作有生命感的主体,也恰切地表达了人的情感节律与自然节律的相互呼应。“宿鸟归飞急”,则是以动物的生命节律衬托出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它表明大千世界,冥冥之中,人、动物、宇宙都在按同一种生命的秩序感在律动。“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仍然是在以人创造的某种秩序感去强化这种灵魂无居的伤痛感。古代驿路,十里置亭为长亭,五里置亭为短亭,亭虽为行人休息之地,但也是执手相看泪眼的饯别之处,漫无尽头的长亭短亭,正如人心灵无法安顿的羁程,山长水阔,迢递绵延。古人正是在这种面对黄昏的生命体验中表达着对大自然生命节律的感应、对人生命运的感叹以及对精神寄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