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工作要走心

群众工作要走心

2016-03-09    09'01''

主播: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

73 5

介绍:
群众工作要走心 修建战略储备工程,一个小岛上的1000多户居民需要全部搬迁。社区特意做了一个60多平方米的大沙盘,家家户户的老房子,还有门前的古树、水井,都在沙盘上标注得清清楚楚……社区干部用心留住了小岛的乡愁,以真情化解了群众心中的“块垒”,让拆迁这件被称为“天下最难的事”迎刃而解。这又一次印证了一句老话,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 【第一段:大家一说起写文章,最惆怅的就是开头。其实,开篇的方式有很多,但这里你要注意的是,这段的最后一句,用一句俗语,很好的概括了整段事例的意义,同时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这样的写法,值得大家学习。】 西方有位探险家,当有人追问他凭什么力量让许多“不可能”变成现实时,他说:“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做群众工作也是如此,只有心灵互通、情感交融,才能拨动人的心弦。孔繁森把藏族老阿妈冻僵的脚揽入怀中,张云泉为上 访户打水洗脚,社区干部俞复玲帮助盲人沈国栋实现看大海的“微心愿”,这些看似细微之举,却是爱民情怀的真实流露,于无声处的心灵共鸣。“信你这个人,就信你说的理。”情感的温度炙热了,再与群众进行沟通,所讲的道理就能水银泻地般进入人的内心。 【第二段:这段我主要强调列举,看似同类的例子,都能说明文章主旨含义,但仔细看作者对事例的选取,一个是用西方的,一个是用的领导干部的。要记得举例说明的时候,可以采用中西、古今来变化哦~】 “走心”要了解群众需求。“功成理定何神速?贵在推心置人腹。”付出真情不能自以为是、一厢情愿。一说走访慰问困难户,就送去一袋米一桶油,难免供需不对路;一说资助困难学生,就录像采访谈感受,很可能让受助者感到尴尬。尽管主观愿望是好的,然而不问需求,会降低“送温暖”的热度;不考虑当事人的感受,难免抵消做好事的效果。如果因此还心存委屈,动辄抱怨群众不领情、不好“伺候”,那就更是错上加错。 【第三段:大家在写作或者答面试题的时候,经常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只会说的很宏观,各种制度、法律那是张口就来。拜托,这些每个人都会说的话,还用得着东施效颦?学学人家作者,是怎么把这些内容,表述的那么接地气的?!】 “走心”不能忽略差异性。唐代李峤有一首《中秋夜》:“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厚的今天,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升并趋多样化,想问题、办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差异性。这里面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既有一目了然的,也有相对隐秘的。做工作不能指望一把钥匙开千把锁。一位城管干部说得好:“100个小贩背后,或许有100种问题,需要100种解决办法。”多一些个性化考量,多一些差异化服务,才是最好的情感表达,温暖也才会穿透人心。 【第四段:这一段要注意作者对于“走心”进行论述的切入角度,在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如何从多个角度把文章的主旨论述的清楚明白,记得要活学活用呦!】   “走心”要考虑周到。满足群众的各种需求,有时并不一定需要多少物质投入,要的是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哪怕只是一句关切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俯耳的倾听,都会提升共通圆融的血脉温度,加深彼此的感情和信任。时下,一些社区出现的“百姓心语坊”“议事厅”“倾诉室”,就是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创举。它犹如一缕阳光,使居民心生暖意,来这儿坐坐、聊聊,精神不寂寞,身心得愉悦,增添的是和谐的正能量。 【第五段:想问问各位,“百姓心语坊”“议事厅”“倾诉室”这三个词,大家是不是平时在电视里出现,但是却根本想不起来往文章里面用呢?如果这样,那么你就OUT了…如何用一些简单的词语和例子让文章变的生动,其实并不难。】 “说出你的愿望,我将满足你”。每个人都渴望这样的声音。实践证明,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既难也不难,关键是你的眼中是否看到那些“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看到他们千差万别的需求。真正走进百姓的心灵,就能找到开启心锁的“钥匙”,让干群之间的“心结”变成“连心结”“开心结”。 【第六段:写结尾的时候,老规矩:务必不要太长!记得:要点题!】 【好句辣么多,我只记一句】“满足群众的各种需求,有时并不一定需要多少物质投入,要的是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哪怕只是一句关切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俯耳的倾听,都会提升共通圆融的血脉温度,加深彼此的感情和信任。”这不是一句古文,也不是一句多么高大上的话,但是,绝对有很多人考试的时候想破头也写不出。希望看过这段文字后,你不是其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