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4:新闻建构理论、媒介素养、媒介事件、海德“平衡理论

名词解释14:新闻建构理论、媒介素养、媒介事件、海德“平衡理论

2016-12-21    04'29''

主播: 觅游考研

1339 131

介绍:
考研倒计时3天,今日名词解释:新闻建构理论、媒介素养、媒介事件、海德“平衡理论”。反复记忆,背诵牢固,考试无需思索,即刻默写答案! 新闻建构理论 ①定义:受众头脑中的现实世界是大众传媒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建构出来的。这种建构出来的现实世界并不是虚构的,在微观层面上,每一条新闻可能都是真实的或接近于真实,但新闻报道把某些事实凸显出来,遮蔽某些事实,从而来完成建构。②出处:它是从“拟态环境”的概念中转化过来。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其1922年出版的名著《舆论学》中提出“拟态环境”(略)③评价:权力机构、资本力量以及各种意识形态都争夺新闻建构权,力争按他们的意图来建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建构是各种力量和各种意识形态博弈的结果。与“拟态环境”理论相比,新闻建构理论更强调新闻建构者的自觉意识。 媒介素养 ①媒介素养又称为媒介认知能力、媒介识读能力,是受众对传播的信息来源和技术、所用的符码、所产生出来的讯息,以及这些讯息的选择、读解和影响的理解。②媒介素养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免疫(媒介的负面影响很大,必须保护我们年轻一代免受媒体的影响)、批判(知道传媒的运作机制,对传媒影响力有清醒认识,从而避免沉溺传媒文化而不自觉。批判地看传媒及其文化,抵御大众传媒以及传媒强国的霸权和暴力)、参与(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都应该具备利用传媒的能力,参与到传媒生产的运动中去,表达自己,强化认同,团结群体)。 媒介事件 ①含义:媒介事件(Media Events)指的就是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等)规划并执行,有媒体参与的并向受众传播的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事件。通常,媒介事件不仅包括事件本身的“行为”,也包括媒介(尤其是电视)在整个过程当中的“行为”。②三特点:A突破空间界限,使观众直接参与到事件的进程当中;B打破了时间的限制,让受众以改变日常的生活规律为代价,投入到“表演”的收看当中,从而使得观众产生一种角色的错位,认为自己就是事件的一部分、是事件的直接参与考;C由于媒介事件经过了提前的策划和电视的参与,使得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了相当的“知名度”。 海德“平衡理论” ①含义:心理学家海德最早提出平衡理论。他认为不平衡的状态会形成紧张并产生一种力求恢复平衡的力量。所谓平衡的状态是指人的内在心理的和谐,也即感觉系统跟所经验的情绪毫无压力的共存。②具体内容:海德认为传者、受者和传播对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构成平衡和不平衡两种状态,平衡状态是稳定,它抵御这外来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会在人体内形成心理紧张。这种紧张只有在情况起了变化因而平衡得以建立之后才会消除。③评价:海德的平衡论暗示了一种态度改变和抗拒改变的模式。作为不稳定的状态,不平衡的状态易于向平衡的状态转化。作为稳定的状态,平衡状态则抗拒改变。 跟随音频和文本背诵考点,在评论区回忆关键词,我们一起奔赴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