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们都是罪人

对不起,我们都是罪人

2016-12-14    08'53''

主播: 大花轿张红伟

182 12

介绍: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码。 ——茨威格《断头皇后》 1 “裸贷”,就是女性用裸照抵押贷款。 近期,10G“裸贷”照片和视频资料的流出引爆了舆论热点,内容涉及161位女性,年龄段集中于17岁到23岁之间。 落入圈套的姑娘,若逾期无法偿还,会被胁迫卖春3D环绕。否则裸照将群发给家人朋友,传至网上公开售卖。甚至,有的姑娘因不堪还款和要挟的压力,选择跳楼自杀。 还没有收入能力的年纪,为何要如此铤而走险? 有的是想做点小生意但不好意思向父母要钱;有的是为了供自己消费,尽早用上奢侈品;还有的,是为了给男朋友买礼物…… 并不是所有选择裸贷的姑娘,动机都出于虚荣和拜金。而这些误入歧途的姑娘,也不一定都愚蠢无知。 不是针对谁,那些故意将“包养”、“小三”与“女大学生”群体联系在一块、傲慢而尖酸地指责她们“不自洁自爱”、“丧失尊严”的“正义人士”和键盘侠,都是垃圾。 然而有些道理,仍值得我们一再老生常谈。 不要觉得自己可以轻易得到什么,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才是最昂贵的。 “你知道吗? 有时你必须试探底线才知道能走多远; 有时你必须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才能好好学到教训; 有时你必须经受痛苦才明白那有多伤人; 有时你必须失去爱人才理解失去了什么; 有时你必须先目睹这一切才能理解,最后才会相信—— 因为有些事无法简单地偿还。” 但眼看类似新闻层出不穷,也是时候该引起我们的反思:这个社会,多少有点不对劲。 “好姑娘身上,都是人民币的味道”、“精致,是女人的必修课”、“爱啥买啥,缺啥补啥”…… 提倡病态消费主义的垃圾价值观,误导年轻女性,这样的毒鸡汤,就是在为类似“裸贷”的犯罪推波助澜。 2 大众普遍缺乏分辨道理和歪理的能力,看到观点鲜明、指向性强烈的鸡汤,非常容易被煽惑诱导。 但鲜明的灰色不是黑白分明,鲜明的歪理始终还是歪理。振臂高呼的人,不一定真是意见领袖,有可能就是哗众取宠的小丑。但可悲的是,偏还有许多人相信他们。 不得不承认,我们也时常利用这一点。 因为这类文章,通常在数据上的表现会更强势。在标题和内容上表现得越“热闹”的文章,越受读者欢迎。比起冷静和理性,冲突和刺激是高阅读量的不二法门。 但错了就是错了,我们认。 我们都是罪人,新媒体时代,媚俗的另一个名字,叫做“10万+”。 不是不提倡享乐,不是不建议消费,不是不允许变美。 但鼓吹“享乐才是王道”、“挣钱就是为了尽情买买买”、“长得好看就是正义”,这不是好事。 朋友圈里也流传这种文章,写得一篇比一篇恶毒。没办法,越偏激越有人传播,越争议越有人围观,挑逗情绪发泄戾气,轻松能上10万+。 当“你丑因为你不努力”这样的叫嚣都能到处传播的时候,但愿我们都能想起,一个人的温度,不在脸上,而在心里。 贪婪和自私是天性,用不着任何文章教。 人类社会的道德文明,说白了就是在对抗、中和这种天性。教育永远比煽动困难得多,宣扬歪理无异于作恶。 “夫文者,气之所形也。” 文以载道,一篇文字,技法辞藻固然要讲究,但其间筋骨,还是该正直些。不求“一句能令万古传,掷地能作金石声”,也应无愧于心,敢对青天。 3 同样在近期持续发酵的,还有某银行主管性骚扰事件。 事件中心的受害者,被侵害的时间长达两年。她在离职前,曾向有关领导和部门反映过此事,但都被打压的态度回应。 细思恐极的是,万一这件事,没有受到舆论关注呢?被这样伤害的人,一定还有很多,难道正义需要借托这极低概率才能得以伸张? 我们都是罪人,在公交车上看到行窃的小偷不敢出声喝止,面对禁烟区吞云吐雾的人只是沉默走过,路遇欺凌弱小却在心里庆幸拳头没挨在自己身上…… 世界美丽,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世界险恶,需得我们护好自身。但也不得不承认,更多时候,这个世界对女性更加凶狠。 不要恣意妄为,不要妄图不劳而获,不要轻易接受馈赠。人生该走的远路,一步都不会少走;人生该吃下的苦,一口都不会少吃。捷径坦途少有,轻而易举少有,顺风顺水少有。 一旦太过舒服,最好早点警惕。一旦遭遇恶意,最好尽快反击。 毕竟,还是要踏实付出、认真生活,否则,恐怕会为此付出代价。 《易经》有言: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永远提防魔鬼的诱惑和欺骗,永远相信人心的善和恶,永远保持清醒和独立,永远别让怠惰和贪婪占领大脑,永远与设计陷阱的加害者势不两立。 也永远不要站在某个至高点,嘲笑那些受害人。 鲁迅先生在《华盖集·杂感》中写:“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有人陷入泥沼,真正应该谴责的,是在他们背后狠心推下去的人;真正应该做的,是伸手去拉他们,用自己的声音让周围人警醒,而不是向着泥沼,再添一口唾沫。 与其在键盘上用谩骂彰显优越感,不如用实际行动守护正义。 我们都是罪人,我们该一起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