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瓷都景德镇    文:孺子牛

漫步瓷都景德镇 文:孺子牛

2016-12-08    09'18''

主播: 大极手🍒

990 18

介绍:
有位土生土長的邻居镇巴佬, 退休多年的他不甘寂寞沉沦, 古稀之龄突发奇想, 外出旅行既然太远, 何不逛逛身边这座眷恋一生的古镇? 重阳节那个阳光灿烂的早晨, 无须地图,也不用指南针, 泡好一瓶绿茶带上几个馍头, 身板硬朗的他独自走出家门。 我怀着一颗好奇的心, 随着他的脚步, 肩并肩走进了千年窑火的瓷城。 中山路北的里市渡口, 半边街的古旧商行虽不再延伸, 却印证着当年的繁荣市井。 早年堆满沿河边的竹木窑柴, 就来自昌江上游的安徽祁门, 对岸的三闾庙码头, 是南来北往西达东去的商贾通衢, 青石板铺设的大道那深深的轨迹, 是满载瓷土瓷矿瓷器的独轮车, 留下的一条悠长历史凹痕。 浮桥中渡口,闹市南门头, 一条古色古香的古街, 浓缩了瓷都世世代代的文明。 镇巴佬人喃喃地对我说: 京腔赣调越剧釆茶戏, 曾经的歌舞升平誉满全城。 满街的瓷器店, 吸引着来自中外的嘉宾和客人。 毕家弄的瓷用毛笔社, 公和圃的各种美食, 祥集弄的珍藏文物, 每一处都镌刻着历史的见证。 信步往南来到江家弄口, 临街早先有好几家瓷像社, 真真瓷像社在全國都有名。 不少人都慕名而来, 维妙维俏是因为画得太传神。 马路对面的省陶销公司, 计划经济年代的景德镇瓷器, 就由他来统一经销赚回利润。 记得隔壁巷子里的包装仓库, 堆满了装箱好的瓷器等待发运。 俩个老崽俚边走边聊, 共同的话题越聊越兴奋。 麻石弄口的珠山包子去哪了? 瓷器街红店早就搬到了景德镇商城, 龙姣瓜子东南西北都打出了名。 五间头的森泰楼迁到了东郊童宾路, 沿河的K歌屋开成了为宇路新歌厅。 这一带的饺子粑碱水粑辣椒粑, 八十年代起就变成了舌尖上的景德镇。 日新月异的中山南路, 21世纪初这里建成了商住新城。 二、三家百年老药店、-老布店, 历尽沧桑后才得以保存。 站在戴家弄的十字街心, 聆听父兄辈的老人回忆鈎沉, 一位曾亲历当年埸景的老同志, 留下了那时拍下的黑白照影, 如今已经在市民网络中流传。 刚解放的一九四九年五月, 这里几千市民汇聚, 红旗飘飘锣鼓声声, 欢歌笑语迎接解放军进城。 历史上最难忘的那一幕, 多少白发苍苍的镇巴佬仍记忆犹存。 绣球弄的老坯房不见了身影, 千佛楼的旧窑埸也蕩然无存, 陈家弄的青石匾完好无损, 蛤蟆桥刘家弄花园弄周边, 近几年盖满了现代化楼群。 沿河的红旗、光明瓷厂, 缠枝莲青花和青花玲珑, 老百姓喜欢客户青睐中外闻名。 辉煌30年后市场经济不济,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企业改制, 同当年的十大瓷厂一样, 祈盼着凤凰涅槃重生的命运。 中山南路延伸的最南端, 还有一家大集体企业曙光瓷厂, 品种繁多的花钵花坛鱼缸花盆, 客户车辆排队差点挤破了厂门。 这里生机勃勃市場繁荣, 夜暮降临还照样车来人往灯火通明。 站在高高的昌江大桥上极目远眺, 俯视着这条养育瓷都千年的母亲河, 不由得让我们这些赤子感概万分。 悠悠岁月中,这里千帆竞发, 是您用您的身躯和力量, 把儿女手中的制造和景德镇的金字招牌, 以及China的厚重文化与高岭文明, 在这里启航进入长江大海的絲绸之路, 从此,中國走向了世界, 世界认识了中國!认识了景德镇! 太白园依然百花盛开, 昌江河依然一水长吟。 十里长街的中山路啊, 见证和收藏了景德镇多少故事, 等待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 去发掘收集千百年的文明。 时间老人倦了, 天边晚霞红了, 两个神清气闲的镇巴佬, 带着满满的收获, 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迎接那又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