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浸润的村庄     作者:杨昔文

茶香浸润的村庄 作者:杨昔文

2017-04-09    09'29''

主播: 大极手🍒

1162 5

介绍:
206国道行驶到浮北的经公桥集镇,空气中便开始飘浮着一股淡淡的茶香味儿。行家提醒道,已进入浮梁的产茶区了。从经公桥向左拐进一条乡村柏油路,再行驶二十来公里,就到了磻溪。 磻溪,不是一座普通的山村。 正值秋末冬初的季节,村庄与起伏的群山交融成一幅天然画卷,将大自然赋予的所有色彩层次分明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柔美、安静、祥和。到了这里,你便觉得自己是一个游子,突然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顿然感慨万分,全身释然。 这天,丽日晴空,天高云淡。瓦蓝的天空下,云静风止,只有那淡淡的茶香味儿氤氲在村庄的角角落落。虽然村庄的古建筑大多被时尚的楼房所替代,但那狭窄的巷弄和清脆的石板道,依然记录下那些久远的记忆,被茶香浸润的村庄无法改变她的品格,那是嵌入磻溪人骨子里无法抹去的东西。 沐浴初冬的暖阳,沏一壶“仙芽”红茶,目光穿行在轮回的时光里,寻觅磻溪的前世今生。 早在汉代,浮梁人就知道采集茶叶,到了唐代,浮梁制茶进入鼎盛时期,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每岁出茶700万驮,税十五余万贯”,而真正把茶叶做到极致的,磻溪人当仁不让。 查阅汪氏宗谱,汪氏三兄弟从徽州迁徙到浮梁安家,老大选择桃墅,老二选择茶宝山,老三则选择了磻溪。从此,三兄弟开始了艰难的创业旅程。是巧合,还是天赐良机?一次偶然,满坡的野茶林成就了磻溪人的第一桶金。 于是,磻溪人拎着这片茶叶走南闯北,开始了他们创业的梦想之旅。到了清同治光绪年间,浮梁红茶开始创制,而“发轫于北乡磻村。”磻溪人敢为人先。 于是,偏僻的大山里融入了浓浓的商业气息。那光滑的石板街巷曾留住了多少匆匆的脚步?那漆黑的木板门又印证了多少“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心殇? 于是,狭窄的街道林立着二十四家茶号。无论益元祥、允和祥还是恒兴昌,他们在中国的茶叶史上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于是,诞生了如雷贯耳的十大茶商。据汪氏宗谱记载,汪宗潜走豫章、游姑苏,业茶汉镇,服贾申江,英俄德法列国洋商皆视其货为无上之珍,尤信其人,毫不苟取,一时得锦 夺标,名扬中外。航梯山,踏湖广,迹前人之所未至,开后世贸易之先驱。道光二十二年,江宁条约开五口通商,他将磻溪“仙芽”红茶销售到上海、九江、汉口,并在九江设一茶商之栈,遂得“九江王”的赞誉。虽然过去了160年,磻溪村西头的那幢“益元祥”茶号依然立于街边,门楣上的“益元祥”字迹斑驳,但依稀可辨。 磻溪的茶叶有着一种独特的醇香味儿,只要呡一口,便通体舒展开来。磻溪人告诉我,在磻溪的漫山遍野,生长着一种野生的兰花,叫九节兰,最喜欢与茶树挨在一块,而且到了采茶的季节,便与茶叶竞相开放。茶叶的清香味儿与兰花的幽香味儿糅合在一起,让采茶人忘记了劳作的疲劳,而制作出来的茶叶便有了九节兰特有的幽香味儿了。难怪洋人闻到磻溪的茶叶赞不绝口,“竞相争购,有得之如获珍奇。”北宋诗人熊蕃路过磻溪,品茗后诗云:“红日新升气转和,翼蓝相逐下层坡。茶官正要龙芽润,不管新来带露多。”足见当时的茶旺品优。 而尤为可贵的是,那时的磻溪人就有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在磻溪,我们惊喜地发现了一枚木刻印章,长25公分,宽13公分。它不是普通的印章,而是当时磻溪人为保护磻溪红茶专利的护身符。上刻:“本踪向在浮北磻溪开设茶栈,采办诸峰名岩云雾茶叶,提选雨前上上白毫、乌龙,唯我茶奇异、香美、佳味,近因人心不古,以假冒真,鱼目混珠,特立内票为记,庶不慎误!——磻溪后隆昌主人蓬识(印章)。应该说,这枚木刻印章是我国最早的茶叶防伪印章了,开了中国茶史之先河。磻溪人的举措,既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更是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 磻溪村的后背山有一片楠木群,据说是一位在外经商的磻溪人从外地带来的树苗,并不为村里人所知晓,于是就与其他杂木混居生存数百年,还是前几年的一次全县古木普查才发现的。磻溪人恍然大悟,视为珍宝。磻溪人把家乡的茶叶做成了事业,又把外面的高贵留在了家乡。这也是磻溪人的智慧吧。 大凡南方的秋天都要来得晚些,只有到了初冬,才呈现出秋天的本色。磻溪的秋天也是这样,远山的绿和红将群山渲染得诗意无穷,眼前的茶园则积蓄着力量等待明年春天的到来。穿越了繁华与冷清,磻溪人依然坚守这片土地。我突然省悟,磻溪的茶叶不仅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更主要的是有一代又一代勤劳聪慧的磻溪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