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王隆夫》作者:王安维

《我的父亲王隆夫》作者:王安维

2018-04-07    08'08''

主播: 大极手🍒

664 1

介绍:
   王隆夫(1930.11--2015.9)江西浮梁人。号昌南子、汉翁,又名王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文史馆馆员、景德镇画院院长、景德镇学院客座教授、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出身于“陶瓷世家”,祖父王昌彬(文宜)曾任清光绪、宣统御窑总督,父亲王庭芳(旺柏)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       王隆夫先生擅长粉彩古代人物画,兼及山水,意笔花鸟。他笔下的艺术形象,多取材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着力于真情实感,以工笔兼写意的手法塑造形象。王隆夫先生的作品熔诗词、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取其情境神韵,笔力刀功。王隆夫先生的国画、青花写意花鸟立意气势磅礴,用笔苍劲古拙,格调高古秀雅,风格洗练含蓄,于淡泊中见浓烈,平易中求新奇。  王隆夫与王安维父子合影  我的父亲王隆夫 王安维      2015年9月10日,我的父亲大人王隆夫因病辞世,享寿八十六岁。       三年前,母亲大人因病辞世后,父亲就郁郁寡欢,身体和心情大不如前,常常借酒消愁,八十多岁的老人有时一顿要喝半斤高度白酒,有时,回忆起母亲生前种种,说着说着,到伤心处却又默然了。那份落寞,让我们这些做儿女的看着心痛,却又无从安慰。有一天,我到父亲的创作室接他,他低着头,一语不发,也不正面瞧我,我问他是否又想起了母亲,他老泪纵横,不停点头,我抱着他,父子俩相拥失声痛哭起来。从此,我的工作再忙也要腾出时间陪伴左右,不想让老父有一丝一点落寞了。  王隆夫与夫人夏胜兰       去年年初,父亲因病入院,缠绵病塌大半年后,和母亲大人又相聚了。父亲去世的那天,正是教师节。父亲是景德镇七二一大学(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的前身,后并入景德镇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从事陶瓷艺术教育数十年,在陶瓷绘画创作之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陶瓷艺术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陶瓷艺术优秀人才,他关爱学生像关爱自己的孩子,总是毫无保留地倾力相教悉心培育,他的人品、师品和画品一样受到大家的赞誉,这也是他引以为荣之处。爱学生、爱教育的父亲偏偏在教师节这一天辞世,或许也是冥冥中的天意吧。  王隆夫与夫人夏胜兰       父亲和母亲大人相伴半个多世纪,勤勉一生,历经坎坷,抚育培养了我们这个陶瓷大家庭。如今,儿孙辈都已长大成人,一大家人其乐融融荫享幸福之时,他们二老却在天国相聚了。我顿觉五内如焚,形销影孤。从此,在这个世界上,我就是一个没有父母关心的人了。以往,父亲每天下午四点多钟,就会打电话给我,问我在哪里、在干什么、回不回家吃饭,尤其遇上我出差在外,更是嘘寒问暖,反复叮嘱,生怕我冷着累着。父亲去世后,我很长一段时间缓不过劲来,每天忙完工作,我就习惯性地惦记着回家去看看父亲,却突然意识到父亲再也不会在家中等着我了,我再也看不到父亲慈爱的面容了,再也听不到父亲谆谆的教诲了。家中小院的紫藤依旧,只是一家人陪着父母亲围坐在紫藤花下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冬日天寒,雨雪纷飞不止,院内叶落枝槁,倍感萧瑟。      我的家族世代与陶瓷结缘。如从曾祖父王昌彬先生任清代光绪、宣统年间御窑厂督办算起的话,已绵延五代,历经百年沧桑。从清末至民国至新中国,不论世事更迭或是文化变迁,哪怕是战乱频仍饥饿贫寒,我们家族世世代代都秉承着陶瓷文化的薪火,从未离弃,始终坚守。在这段家族百年史中,父亲王隆夫上承祖业,下育后代,诗礼传家,躬身力践,将一生的才智与精力都奉献给了陶瓷发展事业。在父亲的影响推动下,陶瓷不仅成为我们家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成为我们家族的精神血脉之根。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我们家族的兴衰和命运是微不足道的,是景德镇这片沃土滋养了我们,我们是在这座古镇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的浸润中成长的。我们是受益者,更是接力者。我们有荣光辉耀,更有担当情怀。   王隆夫接受记者采访     虽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看来,父亲已是高寿,然而猝然离世,仍然让我内心非常难过,时时念及亲恩,食不知味,夜不成眠。所幸父亲的风骨与精神已流淌在这个家族的血脉之中,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我十分想念在天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