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仰望英溪》作者:胡治平

散文《仰望英溪》作者:胡治平

2020-11-10    06'38''

主播: 大极手🍒

220 0

介绍:
对坐落在峙滩镇境内的“探花故里”英溪村可谓慕名已久,但一直未曾来过。千百次想象中的美好,总不及身临其境一回。英溪村,因明代嘉靖年间读书人金达这位探花郎而闻名,成了很多人寻访的一方名人故地,寻梦的一片诗意山水!    我是怀着一颗仰望的心走进“探花故里”英溪村的,作为一介微末读书人,且喜好诗文,怎能不对一位写有一百首梅花诗的探花郎从内心感到膜拜呢? 据传,少时的金达并非那种聪明过人的神童,教过他的几位先生都认为“孺子不可教”,转而离去。后来其父花重金聘请了县城一位老举人上门执教,还是未见效果。老举人甚感遗憾只好悄然离去。金达知道后,赶快边追边喊,走在前面的老举人并不理睬。追到石鼓时,后面的金达脚绊石头重摔于地。老举人回头哀叹地说了一句:“你追来作甚?无孔的铁锤插不上柄。”谁知金达见到身边的石鼓立马作答:“有名的石鼓也敲不出响。”老举人闻言一惊,心里大喜,随即返身回来继续执教。据说这一跤摔开了金达的聪明孔,从此他在读书这件事上得以开悟。这个故事明显带有后人演绎的成分,我是不信其真的。“摔开聪明孔”一说本就属子虚乌有,人的成功多是天分加后天勤奋的结果。我们只能说,金达是一个懂事较晚的孩子,少时玩性大,在读书这件事上专注力不够。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中能摘得探花功名者,绝非等闲之辈!  深山里油灯下的寒窗苦读,首先来自于一颗坚韧不拔的心,抑或承载了一个家族深切的期望!那外出赴考的寂寞身影、村口转身的深情回望,以及青石板上的跫音、青布包袱里笔砚的敲击声,我能感受到的是一个读书人内心的坚毅、苦涩与惆怅。秋雨黄叶青灯,万水千山功名。成功从来没有捷径,也没有定数,我们能做的只有永不懈怠地去追求。  在英溪村党支部书记金汉顺的引导与解说下,我们移步换景,详听典故。金汉顺书记可谓是英溪村的金牌解说员,一座古村的历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便娓娓道来。他说金达科考原本考取的是状元,只因得罪奸臣严嵩,才屈居探花,甚是可惜。建于唐朝末期、有着千年历史风貌的古村仍在,名人旧居仍在,还有那见证着古代读书人功名得志的“青云得路”坊、“国学师”门楼和牌坊、“御赐奉禄”门楼仍在,千年的历史风雨,多少诉说不尽的沧桑!  联珠合璧双桥我想在全国恐怕也不多见,东西走向拱梁顶端正中石块上镌刻“联珠”,南北走向拱梁顶端正中石块上镌刻“合璧”。七星桥据传是金达考取功名荣归故里后修建的,为的是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站在迁回村里七星桥堍边重修的金达衣冠冢前,内心油然而生对古代一位读书超拔者的仰慕之情。  拥有两项国字号桂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的英溪村当然很美!一水两岸,溪流潺潺;门前稻田,屋后青山;绿树掩村,山峦叠嶂。如果是春天,用王维的“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来形容眼前的英溪村,无疑是很贴切的。而眼下初秋时节的英溪村,村边田里的禾苗正在扬花结穗,正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好时节。  金汉顺书记又说了英溪村的未来发展规划,就是选取探花金达的梅花诗来打造精美的旅游景点,做到诗中有景,景中有诗。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客观而言,在中国的江南,像英溪村这样的村落并不少见,且村前村后的青山,都可以演绎出与风水有关的佳话,但英溪村有探花金达,这片山水便多了故事,也仿佛更多了灵性。于是便有了更多前来踏访的脚步……( 胡治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