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聚源桥”》作者:朱思念

《明代“聚源桥”》作者:朱思念

2021-08-24    06'19''

主播: 大极手🍒

331 2

介绍:
聚源桥位于浮梁县勒功乡白茅村其山下组、501省道旁。建于明朝初年,距今有600余年的历史。与其它桥的功能不同的是,这座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河通路桥”,而是一座纯意义上的“风水桥”。其山村,又名“旗山”村,分上、下两个自然村。地处皖赣交界处,东和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接壤,俗有“江西北大门”之称。交通便利,通讯发达,501省道穿村穿境而过。明朝初年,勒功王氏三世王敬成第二十一世子孙、有德公脚下一支迁至其山下村口的山脚下一个叫“大蓝里”地方定居(转引勒功“王氏家谱)。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王氏一族迁至到此便将此处改名为“聚源村”。为了更好地延续香火、平安生活,王氏族人根据古代风水文化,在村北建造了“北墙”、“北门”(北门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又叫“曹门”)。村口筑建了土墩,栽有防风林,占地近3500平方米,现如今仍有三、四百年的古树24棵。因村子背后有山峰两座,山势似旗。据景德镇市《地名录》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王氏从勒功街迁至这里以后,便改名为“旗山村”。附近村民口中自古就流传一句顺口溜“左面像旗,右边像鼓,代代出知府”来形容旗山下村。但官方为了书写方便,至今却一直沿用“其山”这个村名。其山村群山环绕,山峰俊秀,绿水绕村,鹰飞燕鸣,人丁兴旺,景色怡人。这里,聚三坞山川之源,拓四方沃土之益,鹰飞山巅惊云,卒过山河拱车,村风和谐、淳朴勤劳、平凡殷实。据《浮梁志》记载,浮北山区有一条官道从其山下穿小维岭进入安徽祁门,是皖赣重要边贸驿站。民国24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修建道路(如今的501国道),这条“古官道”便被销声匿迹了。据说,王氏一族在这里生活几年后,依旧觉得这里风水不佳、人丁不旺。恰巧此时,明朝民间开始盛行“风水术”,便请来风水大师查看。在风水大师的建议下,王氏一族便在村口的山脚小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取名为“聚源桥”。含有聚财纳源之意。聚源桥长6.9米,宽2.9米,符合明代民间盛行的“画九”习俗。如今桥面距离溪水约5米。桥北紧接无路可通的山脚,桥南连接田埂小道。这是一座单孔、纯青石砖砌建而成的桥。桥顶边沿中间的青石条上刻有“聚源桥”三个字,至今清晰可见。聚源桥虽历经六百余年沧桑、遭受无数次洪水冲撞,但由于其设计科学、建造坚固且不具有“桥道”功能,几乎无人涉足,故而至今依旧保存完好。桥南边的两侧各长有一棵四季常绿的栎树,需要一个大人合围才能抱住。如今,当地政府已经将其作为文物遗产重点保护起来,每年都会定时清除桥上及周边的杂草,并在桥侧竖起了永久性“文图”简介,不时也有路人前往参观、留影。“聚源桥”身后的山也很有特点。山不高,但形态各异。有的独峰耸立,有的连绵起伏,似馒头、似驼峰、似睡美人。问当地人,山名何称?他们只知其中一山似如旗帜,便叫“旗山”,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山与山之间,有深涧、有溪流、有道路,在那茂密的森林之中,天天记录着这里人们的日出而出、日落而归的平静而又惬意的生活!行走在空旷的山野间,只觉山风轻拂而过,只闻鸡犬之鸣不绝于耳。纯朴的民风,让你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良好的生态,滋润着你焦虑的心田;沧桑的古桥,述说着新旧时代的变迁。 (完)2021年8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