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93)《秋分》

【学习笔记】(93)《秋分》

2020-09-23    05'20''

主播: 冯河

136 0

介绍:
【学习笔记】(93) 《秋分》 作者:刘芸芸 定义: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节气,在9月23日或24日;表示秋季中间,昼夜等长。 学科:大气科学_应用气象学 相关名词:二十四节气、白露、霜降 【延伸阅读】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9月22~24日。秋分与春分一样,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秋分既意味着当天昼夜平分,又表示平分秋季,因此说秋分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长短再次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多于吸收的热量,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秋分过后,原先占据在大陆上的暖空气(副热带高压)继续南退。冷空气即将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导力量。频繁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降水,气温也随之下降。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但此时日降水量不会很大,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雨季基本结束。 此时,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这是一年中非常舒服的一段时间。但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通常情况下,我国新疆、青海、四川、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的少数地方在秋分时节已经步入初冬,我国最北端的漠河,内蒙古北端的海拉尔,四川西部的甘孜、松潘等地有时会出现雪花纷飞的情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部分地区已进入了深秋时节,而在华南的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日平均气温还在22℃以上,尚未走出漫长的夏季,但潮湿闷热的天气不多了,遇到较强冷空气南下,还会有少数雷暴天气发生。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用阴阳转换来解释气候的寒暑变化,而雷是阳气盛的产物。雷始收声意味着阳气衰退,而阴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气候变化上则体现为秋意渐浓,气温逐渐下降了。 二候蛰虫坯户:由于天气开始变冷,蛰居的小虫子开始用泥土封闭自己的洞穴,以抵御寒气的侵袭。 三候水始涸: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天气变得干燥,水汽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这天,也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人们通过文艺汇演和农事竞赛来庆祝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