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 如何采纳创业建议的指南

59 如何采纳创业建议的指南

2021-10-03    20'13''

主播: 独孤邦龙

152 2

介绍:
你好,这里是成长空间,我是尹先贵。今天为你分享,如何采纳创业建议指南第二部分。 那么要如何分辨优秀和糟糕的顾问呢?最顶尖的顾问有几个共同特点。通常包括: 他们都是成功的前CEO,创始人或企业高管; 其他CEO曾评论:“他们是我曾接触过的最好的顾问”; 是善于讲解的老师; 为人谦逊; 拥有包含其他顶级人才的优质人脉网络; 拥有与你所创办企业相关的行业知识; 如果你还在犹豫这位顾问是否值得交谈,那么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他们并不是最好的人选,你需要另请高明。一旦你找到了属于你的明星顾问,他能为你带来10倍的想法,那么就慷慨的对待他们吧。他们所提供的建议会助力你的公司成功,他们的参与不可或缺。 第二圈层:季度顾问 建议圈第二层级通常由6位顾问组成,每个季度你都需要和他们交流。季度顾问通常是其他公司的CEO、业务专家或者私人导师。每季度定期交流一次即可,频繁联系意味着你在他们身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联系次数过少又可能导致他们不够了解情况,无法提供有效的建议。 第三圈层:专家型顾问 第三圈层通常由15位顾问组成,你可以向他们寻求更具体的建议。例如,销售团队薪酬、进行一次裁员、病毒式工程、流量购买、入职漏斗设计等。 建议圈的边缘节点 有时候,最明智的建议可能来自于你并不熟悉的人,甚至可能来自那些你并没有期望能够提出优质建议的人。就事论事、不掺杂个人对顾问的情感、只考虑建议是利用建议圈边缘节点的好方法,因为这能让你拓宽视野,获得一些重要的想法。 同时,这些人能扩大你的人脉网络,让你结识更多的客户或投资人。如果其中恰好有人是天才的话,你还能将其纳入自己的核心建议圈,不断招兵买马、扩充队伍。  咨询建议时的心理 一、当你听取建议的心理 从大量的建议中大浪淘沙般找到真正的“珍珠”,并按照“珍珠”的建议积极执行。要想成功实现这些,与你背后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这也是为什么你需要学习和练习来理解倾听建议时候的心理状态。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你、你的团队和你的董事会偏好支持某些类型的建议。在听取建议时,你需要不断调节心态,消除自身对其他建议的偏见。你会倾向以下特征的建议:  1、证实你之前想法的建议,也叫做“确认偏误”;  2、 助长你自我虚荣心的建议,例如募集更多资金,在舞台上或电视上发声,或者拥有一间精装办公室;  3、 帮助推迟艰难对话、延缓信心丧失的建议;从情感上来说,我们通常更容易保持常态而不愿意承认事情并非一帆风顺;  4、新建议。我们对新信息的记忆更清晰,而对过去的信息的记忆大打折扣,这就是“近因偏差”;  5、 最先被提出的建议。接受建议的顺序会影响你的想法,这就是“锚定”心理;  6、 来自于你或你的团队信任的人的建议;  7、 带有你喜欢的个人风格的建议。 我们都有很多认知偏差,诺贝尔奖得主社会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标志性著作《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是关于这个主题的绝佳读物。 二、陷入瘫痪心理 我收到的最好建议之一来自迪士尼国际前负责人邓尼斯·海托(Dennis Hightower),他告诉我,“做任何事都有13种方法,其中11条是可行的。选择一条,付诸行动。”换句话说,正确的选择通常不只有一个。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快速决策、立即行动是听取建议的最佳方法。不用担心要找到一条真正通往成功的道路,因为这样的道路可能有很多。不要让自己纠结于建议而陷入瘫痪。 那些与你的心理、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相悖的建议通常都不是好建议。例如,如果一位顾问建议你采取对抗性营销策略,公开贬低竞争对手,但企业的内部文化和品牌形象更强调合作共赢,那么这条建议将会引起矛盾,从而使执行受阻。不要与企业文化背道而驰。 积极寻求负面建议。这在心理上和情感上都很难做到。批判性建议往往让人难以接受,毕竟我们都认为自己很擅长正在做的事情。但私下询问每一位顾问哪些地方能做得更好是很有必要的。当人们愿意打破你的计划并解释原因时,这意味着两点:一是他们希望对你实言相告,二是他们并不害怕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愿意对你如实表达的顾问就是一块金子。 你会更青睐某些顾问,并且更重视他们所提出的建议,这是正确且有效的做法。但要注意的是,当你这样做时,对他们表示认可和赞同,要照顾其他顾问的心理,因为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而感到失望或不安。  三、提出建议的心理 我想说,超过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人们给出建议是真心想要提供帮助。尽管提供建议的人都出于好心,他们仍然要与认知偏差做斗争:  1、将他们自己的经历投射到你身上。几乎所有人在回顾自己经历时都会想“事情就是这样”却想不到“这只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儿”;  2、将他们自身性格投射到你身上。大多数人都认为你会和他们有相同的反应; 3、 将他们的处境投射到你身上。拥有比你更多资本、更大影响力或更多员工的顾问已经学会了以不同的方式生活,他们很难记起从你的角度看世界是什么样子。换句话说,在C轮融资中行得通的方法,未必能在种子轮中行得通,反之亦然。  4、将他们的过去投射到现在。在他们过去经营公司,或12年前得到100倍的投资时奏效的方法,到了今天可能就会失效。年前苹果应用商店的运营方式和今天的也不同。 5、过度保护。诸如“如果我是你,我会很生气”或是“你值得更好的”等常见的评价本质是对你的支持,但不是好建议。不要将这二者混为一谈。  群体思维。同性别、同种族、处于相同年龄阶段、持有相同政治观点的顾问小组会强化群体思维。  6、难以共情。当他们提出一些与你的客户、团队或投资人相关的建议时,可能无法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因为提出建议和听取建议是一场有无数回合的游戏,所以无论你是否征求他人意见、是否采纳他们建议,都会影响你和顾问的关系。 比如说,如果你一直忽视联合创始人或领投方的建议,你们的关系可能会变得十分紧张。 创始人在战略方向上产生分歧是创业失败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所以,你需要权衡身边重要人物在你的建议圈中的整体价值,在做决定时加以考虑。 有时候,即使你不喜欢他们的建议,也可以快速试验一下,这样有利于维持和他们的关系。如果他们的建议是正确的,那就大方承认他们的贡献,并对他们表示认可。你必须长期为他们着想,考虑他们的心理感受。  再比如说,如果你连续18个月没有采纳某人的建议,你可能会听到他们说:“你没有听取我的建议吗?嗯,怪不得公司没进展。”这位顾问,或者是投资人、联合创始人,现在对你失去了信心,还有可能撤资离开。 他们可能还会告诉其他人:“这群人缺乏判断力”或者“他们闭塞视听,不够开放”等等,这很可能会阻碍你发展的势头,所以千万记得要有大格局。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给你提过建议的人所记得的建议可能和你记得的不一致。一两年后,他们脑海中的印象可能是,他们一直希望你做X,即使你记得他们一直推崇Y。也许他们记错了,也许你听到的建议和他们想表达的不是一回事。 什么样的决定需要征求他人的建议? A. 轻量级,战术侧决策 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咨询关于较小决策的建议会非常有效。使用哪种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哪个福利平台对初创公司更友好、如何组建异地团队,这些问题都可以与业内专家进行少量讨论得以解决。  当然你也可以上网搜索,但通常情况下,你的智囊建议圈会更快地给你提供更好的建议。这种时候,你应该仔细聆听并遵循他们的建议,尽快拿主意、做决定,然后快速推进。 在做战术决策时,无论如何都不要忘记听取你团队成员的建议。他们是每天贯彻你所做决策的人。当我们感受到自己成为某个决策的参与者、贡献者时,会更容易全力以赴。 B. 重大决策 重大决策可能会导致你陷入“建议瘫痪”的窘境,因为你会瞻前顾后,和许许多多的人反复确认,在权衡优缺点上花费大量时间。不要去等待完美的建议。 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说他将决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风险低、可逆转的决策,另一种是十分关键、赌上全部身家的决策,一旦做出决定,结局很难逆转。 对于那些不可逆的决定,听取他人建议至关重要。好的经验法则是,即使只掌握了所需信息的百分之七十,依然要做出决策。这意味着,即使在面对重大决策时,你也要学会坦然面对一切不确定性,直到决策完成。  什么是好建议?什么是坏建议? 面对多到无法应付的建议,我们如何找到那些好建议? |建议矩阵 他人的建议方式要么与你的沟通方式相契合,要么就引起你极大的反感。当提供建议的人和你有共同语言时,你会更容易听取他们的建议。 好建议难以辨别,是因为它可能会以你不喜欢的方式出现。 顾问经常会说些老生常谈或格言警句。你可能会不屑一顾,觉得浅薄的格言并不能显露出一名顾问的独创思想。但别急着翻白眼,因为很多老套的观点实际上是非常有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它们经久不衰,以至于成为陈词滥调。 另外,每一句格言都有意思相近和唱反调的格言。 例如,“欲速则不达”对应“犹豫者失天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对应“保留实力,卷土重来”等等。  举个例子,当你坚持在产品转型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时,“坚守阵地,保持初心”或许是一条很不错的建议。但当你一直在艰难地进行产品改造,以致预算超标,产品过时,一眼看不到出路时,“知难而退”同样也是一句良言。 当你听到这些老生常谈时,请仔细聆听,它们很有可能是正确,值得深思的。 |一切由你开始 建立并学习如何运作你的智囊团将大大提升你的决策能力和竞争优势;好好管理自己的智囊团,让它形成一个良性的反馈循环,不断变得更强大。 永远不要忘记,作为公司的创始CEO,你才是公司中最重要的支点,因此管理你自己的思想,是这个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因为寻求、倾听和处理他人建议是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调整你心里承受能力可以大大提升你的领导能力。 神奇之处在于,你的大脑加上你的智囊团产生的效能远大于各部分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