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你如何打造高品质“朋友圈”

曾国藩教你如何打造高品质“朋友圈”

2017-04-21    07'45''

主播: 拙诚学堂

10148 503

介绍: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人际关系上可以说是左右逢源。或许从他身上,我们能够参悟一些交际智谋。 现代生活中,朋友圈绝对是最不容忽视的社交功能之一。无论是刚刚认识的新人,还是多年未见的旧友,通过朋友圈,我们都能对其过往生活窥见一斑。便捷性与互动性强让朋友圈越来越像一个“日记本”,随时随地能与人分享喜怒哀乐的瞬间。而在如此重要的社交舞台上,如何使朋友圈更具吸引力?或许从 “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身上能获得启示。 01 篇幅短小,即发即传 如今,长篇大论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快节奏生活使人失去了花时间读长文的耐心。随着微博、微信的出现,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受到推崇。篇幅短小的文章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而曾国藩的日记早在二百年前就展示出这一特点。 他从清朝道光二十一年起至同治十一年逝世前终的三十余年里,坚持用文字记录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些文字大多几十字或一两百字,内容多以生活点滴为素材。比如早上吃了什么饭,和谁说了哪些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这与当下发微博、朋友圈很类似。正是这种自由的形式、随想随写的风格,使得他的文字得到广泛传播。连青年毛泽东给友人写信时都说:“尝见曾文正家书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时又参以杂务,以致百不一成。”信中引用的正是曾氏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沅弟的信。毛泽东信手拈来,可见他对曾国藩文字的熟悉。 02 分享生活,吐露良言 想提升朋友圈人气,懂得与人分享生活很重要。在阅读曾国藩的日记和家书时,我们不难发现,曾文正公是一位特别爱与人分享生活的人。他的日记、家书内容广泛,常涉及到修身、养性、读书、治学、治家、为官之道、处事之方等诸多方面。从他对生活的白描中,我们读到了清末那个政治风云变幻的时代,也看到了他在仕途春风得意背后,那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复杂内心。他的日记朴素真实,透着从容镇定,在平淡的家常事中吐露真知良言、闪耀智慧之光。这种乐于分享的品质既满足了外界对他的好奇心,也使人从中获得共鸣。 03 善于互动,生动有趣 在人际交往中,与人互动是一门智慧。试想一个受人欢迎的朋友圈,怎能不考虑看客们的感受?因此你所发布的每一条动态都要有交流意识。曾国藩日记之所以受欢迎,其独特之处也在于注重互动。 日记,很多人都将其视为个人隐私,不愿与人分享。但曾国藩却不同,他的日记不光自己看,还给别人看。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他的互动方式就是把日记抄录数份,然后在朋友圈子里传阅,这种方式吸引了不少朋友,大伙儿在阅读后乐意在后边加批注,谈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鼓励,这和现在粉丝跟帖一样。比如,曾国藩在日记中抱怨骆秉章对他冷淡,三弟曾国华评论说:“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这让他如醍醐灌顶,一下子警醒过来。 正是由于他的日记极具互动性,因此持续二百年后还能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兴趣与关注。 04 坚持原创,内容走心 看曾国藩日记,还有一大特点,他始终坚持原创,并且内容走心。文字原创性高就会显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他的日记中没有复制张贴,没有机械的流水账。而是一部个人与时代结合的心灵史。从他发的“朋友圈”中,我们看到他并非“完人”。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陋习,曾国藩也如你我一般,需要反复纠正。例如,他曾在日记中立誓“夜不出门”,但还是经常“仆仆于道”。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京城刮起大风,他仍然“无事出门”,回来深切自责。当他意识到自控力不足时,他将日记公开,让亲友、同事共同监督。他曾说: “势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完全靠自己监督自己,往往靠不住,人都是在外界的压力之下,才能做真正的改变。 尽管清末没有朋友圈,但从曾国藩的日记中我们读到了他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高超智慧。通过发“朋友圈”,他让更多人走进了他的内心,同时也不断从外界汲取力量来完善自我,这正是他最聪明的地方。如何将维系人际关系的社
上一期: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下一期: 蒿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