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留声之《血战钢锯岭》

光影留声之《血战钢锯岭》

2017-07-18    13'57''

主播: 韩师广播-文化组

193 10

介绍:
血战钢锯岭 文/若琪 去年年底,一向以写实,粗暴阳刚著称的导演梅尔吉布森,跨别十年众望所归给观众带来一部让人们肾上腺素爆炸的二战题材片《血战钢锯岭》。 该影片一经上映,票房与口碑齐速增长,强势入围今年第89届奥斯卡电影节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荣获最佳男主角提名。此外,该片还获得包括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及最佳声音剪辑在内的6项提名大奖。 梅导阔别十年的回归之作不负众望,给观众带来了又一场视觉与灵魂的洗礼和享受。那么,《血战钢锯岭》又有什么样的独特魅力呢? 《血战钢锯岭》是由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讲述了列兵戴斯蒙德·道斯在惨烈的太平洋战争中,开始因为拒绝携带武器被长官和战友们瞧不起,却在炮火连天的战场钢锯岭救下75条生命的感人故事。 钢锯岭之战,虽只是二战美日冲绳岛战役的一个小部分,但是,整个冲绳岛战役,却是美日两军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作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双方损失最重也是最后一次决定性的战役。而现实历史上的钢锯岭战役,日军伤亡10万人,美军伤亡人数也高达7万人,整个钢锯岭仿若人间炼狱。 电影导演梅尔·吉布森拒绝修饰一切暴力,相反,对暴力不遗余力地展示,是他的标签。他认为对暴力的全部还原就是和平的尊重,这一点,他在《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中表现得很完美。 在你死我活的冲锋和厮杀中,美军战士被射成了喷血的布袋,日本兵被火焰点燃成串烧,匕首胡乱地扎入敌人的眼珠,人体被手雷撕成两截。有伤员拖着血肉模糊的双腿,喊着我好害怕,鲜血和泥浆混在一起,模糊了他的面容,所以说这里是人间炼狱其实一点不为过。听说梅导为了营造残酷的战场效果甚至炸平了澳洲一座农场,我们不禁感慨能毁坏公物到如此的境地,执着如此也只有他了。 影片一开始就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战火纷飞的场景,然后镜头一转,十六年前。道斯和汤姆兄弟俩奋力地追赶,玩着无伤大雅的比赛。紧接着是一个人对着低低矮矮的坟墓的自言自语,那是男主角道斯的父亲。 道斯的父亲是从一战战场幸存归来的士兵,这对一个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与死神做着时时刻刻的斗争的人来说是幸运的,毕竟历经战争的残忍,多少次死里逃生才换回一次的荣归故里,但对道斯的父亲来说这更像是一种折磨,这有点像苟且偷生,自己的战友永远地留在现场上,这是二战留给人们的创伤,即幸存者罪恶感。小孩子的游戏有时不知轻重,道斯误伤汤姆,这是道斯第一次面对死亡,虽然汤姆最后没事了,但却在道斯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圣经面前忏悔反省,很久很久。 也许,未历经战争道斯的父亲是一个有为青年,最佳战友,但劫后余生的他并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他把战争中留下的阴影和压力施加在妻子和孩子身上,他甚至差点向妻子开了枪,而道斯目睹了这一切。年幼的道斯便在父亲整日的酗酒和暴力中感受战争的可怕,然后长大。 长大后的道斯帅气逼人,且乐于助人,还一心向医。他对同样年轻貌美的护士多罗西一见钟情,而道斯的敢做敢为和与众不同的气质也在渐渐吸引着多罗西。俩人就这样一见倾心,两情相悦,最后顺理成章,喜结连理。 平凡老套的故事如若放在爱情题材的影片里大概会显得无聊俗套,但这是一部战争片,爱情明显不是主线。若当时是和平年代,大概他们会幸福快乐的一起终老。但在家国之间,道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大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战场,保家卫国,响应国家号召,持枪上战场,为和平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这样一个世界动荡不安,国家不能安定的年代,参军上战场似乎燃烧着每个年轻人的心,甚至有的人体检不合格报不了名参军而选择了却自己的生命,可见保家卫国于每个年轻公民是多大的信仰。道斯虽也心怀这样的信仰,才让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军队,但他所追求的并不是简单的杀敌抗战你死我活,而是尽力的拯救生命避免死亡。至此,影片的上部分完结。 可能有人会觉得,前面的故事拖沓无聊,甚至没有必要。但是你要接着看下去,才会渐渐感到导演的良苦用心。 初到军队的多思可以说每一次行动都在刷新人们对他的认识。初次见面,他大概就是一个瘦弱的玉米杆子,年轻帅气,第一次训练,道斯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表现非凡体力,这一点其实并没有什么奇怪,包括钢锯岭上凭借一己之力一夜之间救了几十个人,影片开始就有了道斯从小就和哥哥比赛攀爬陡峭的山地的铺垫,超凡勇气和毅力其实从小就开始锻炼了。 接着拒绝持枪,曾经拒绝服兵役,是的,这是一个懦夫,一个弱者,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上战场去拼杀,这大概就成了所有人的不解和误解。 在战场上,不拼个你死我活的话,那么战争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持枪是军人必备,但基督教信徒道斯坚持自己的信仰,只救人不杀人,拒绝服兵役,拒绝持枪,这让所有热血沸腾的军营男儿不解且鄙视且愤怒。所以,瘦弱的道斯一下成了众矢之的,他的固执和信仰,显然惹怒了同级士兵,被欺负,挨揍对道斯来说当然不算什么。当如若因此,上级便要以精神病的罪名剥夺他上战场抢夺生命的话,那他必然会据理力争,奋起抵抗。我们可能会觉得道斯这个时候有点轴有点傻,活生生像个神经病,不知道在坚持什么。人们不理解道斯的信仰,连女朋友都来劝他妥协,但最后妥协的并不是每天怀揣圣经的道斯,而是所有人。有的时候,人的一生总要坚持些什么,比如信仰。 真实地把战争的血肉模糊横尸遍野完整表达在镜头前,但却一点不让人反感,相反的梅导把它拍得超燃,看的人们血脉喷张激动不已。看完让人不禁感叹战争的残忍和无情,和平年代的人们永远无法了解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可怕,但导演却通过镜头将这一切还原在大荧幕上,枪林弹雨,血肉横飞。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是训练有方又骁勇善战的士兵直面生死还是会颤抖会害怕,毕竟没有上过战场的他们哪里知道,那简直就是横尸遍野的人间炼狱,更何况他们面临的是最难攻下的钢锯岭。 在军队即将进驻钢锯岭的行程中,他们亲眼见到了从前线撤退下来的队伍,他们无一不是支离破碎,遍体鳞伤,一个个一双双空洞无神的眼睛支撑着行尸走肉的灵魂,没错,这就是战争,这也是他们,新兵蛋子即将面临的命运。 到了战场,道斯秉持救人为己任,穿越枪林弹雨,跨过横尸遍野,尽力抢救那些奄奄一息的生命。信仰有时候是很可怕的东西,它可以让一个人忘却生死,忘却伤亡,满脑子只顾着自己的追求和祈祷,一个人连生生死死都不怕了,那他还惧怕些什么。 所以,军队在第一次攻占钢锯岭失败撤退后,道斯望了一眼哀鸿遍野,他选择留下来抢救幸存的生命。他不忍,放弃这些人。但是,到底是什么让他勇敢地留下来孤军奋战呢?这就得益于影片前部分导演的别有用心了,道斯看过了久经沙场的父亲侥幸存活而带来的闷闷不乐和心胸郁结,他也看过父亲差点枪杀了自己的亲人,所以他拒绝持枪,他深知生命的珍贵和活下来的意义,他要赎罪所以选择拯救,他必然会为了生命的意义乞求上帝让他在黑夜里多救一条人命。一边救人,边还要一边和日军周旋,更展现道斯的智谋和勇气。 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真人真事加持,《血战钢锯岭》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这未免浮夸,且过于英雄主义。结果,《血战钢锯岭》还真是有人物原型的。在影片开头就用字幕打出了真人真事,并且在影片最后处来了呼应,通过当年的人物亲口叙述部分情节。原来,英雄来自普通人,而平凡人也能焕发出神样的人格光辉,这便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只是有多少先人为了今日的和平放弃了自己的小家的幸福,他们浴血奋战在最前列无所畏惧,因为他们知道有的和平是需要靠牺牲换取的。 道斯其实并不反对战争和杀戮,但他坚持自己去避免,不去伤害,在二战时期的社会主流里这显然是难得的,但他做到了,且胜利了。道斯的信仰在电影里是取得了胜利的,而这胜利的意义也许远远大于战争的胜利,甚至是二战的胜利。 在战争渐渐远离公众视野的年代,这一部优秀的战争片能让人们重温血与火的灼热,亲临那个枪林弹雨,尸横遍野的悲壮现场,从而前所未有地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并反对战争的再次发动。这是《血战钢锯岭》里的二等兵道斯锲而不舍终身受用的信仰力量,我想大概也是和平年代每个人的信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