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二课礼用为贵和而不同第二单元三年级上册

6第二课礼用为贵和而不同第二单元三年级上册

2016-11-07    06'09''

主播: 赵晓丹襄阳

148 6

介绍:
第二课 礼用为贵 和而不同 经典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词语注释 1斯:这,指前文的“和”。 2由:遵从,遵照。 3知和而和:为了“和”而求“和”。 4节:节制。 原文意译 有子说:“礼的应用,在于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前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最宝贵的经验就在这里。人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幼,位高还是位低,都要据礼而行,据礼而言,据礼而听,据礼而动,以达到相处的和谐。但是,也有不可行的时候。比如为了和谐而强求和谐,却不用礼的意义来加以节制,这也是不可以实行的。” 简要评述 “礼”是西周国家所建立的一种政治制度,所谓“尊卑有等,上下有序”,由此而规定人们在交往中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代表着人们的道德修养,用来维系社会的稳定。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告诫学生们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如果不懂得和别人交往的礼仪,你就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进入你所生活的社会。 “礼”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人有长幼,职有上下。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地意识到自己与对方之间的关系,在言行举止之中,懂得采取适当的礼仪来表示尊敬,对方就能以相应的礼仪来回敬,这样,遇到矛盾可以化解,出现分歧可以商量,人与人的相处就能和睦友好而充满温情,社会就会安定和谐而充满希望。所以说,“礼之用,和为贵”。 与此同时,文章又指出礼是“有所不行”的。虽然礼是使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但是不可以为了和谐而强求和谐,从而放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因为“礼”所标志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长与幼,上与下,各在其位,各有其礼,相互之间,界限分明。如果一味地讲行为之“礼”,只强调差别,只讲究和谐,就会导致专横,产生压制,以至于分明是错却因为面对尊长而隐忍不言,分明有害却因为面对尊长而唯唯喏喏,反而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就失去了“礼”的意义。切记,“礼”的最高原则是“敬”。敬爱尊长,就要以诚相待,做到“和而不同”——既尊重对方,又坚持自己;做到“和而不流”——不流于表面的礼仪,不流于没有真诚的虚伪。“礼”是对所有人的约束,无论是尊长,还是幼少。所以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相关故事 张英让地 清朝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做官,而他的家人还住在老家桐城。有一天,张英收到一封家人的来信。信上说,邻居叶家最近在翻修房子,竟然把新房的地基扩展到两家之间的空地上来了,张家人自然不答应,叶家人又毫不退让,两家就为这件事情,闹上了法庭,正在打官司。 家里人写信的意思,本是想借张英的权力来赢得官司。可是当他们接到张英的回信时,看到信上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地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看了这封信,张家人不仅主动撤销了官司,还将自家的院墙向后挪,让出了三尺空地。这样一来,叶家的人反而不好意思了,也悄悄地向后退让了三尺,表示道歉。于是,张家和叶家之间就有了一条“六尺巷”。据说现在的安徽桐城,还留着这条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