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解读之六十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弟子规解读之六十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2021-04-18    12'37''

主播: 诵者大杜

368 4

介绍: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弟子规解读之六十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zhuó)想,工作才能更加顺利。 原文出自泛爱众篇的第11节 【释义】:将要施加给别人时,先反躬自问,如果连自己都不愿意,就应迅速停止。   《论语•卫灵公》记载:自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shù)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受用并践行呢?”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这也就是本节的四句话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道理。想要把一件事情加到别人身上的时候,先问问自己,如果这件事自己做的话愿不愿意,如果不愿意,那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而应该立即(jí)停止。 曹操刚刚起家的时候,和袁绍(shào)作战处于下风,部下们见此情景,很多人开始跟袁绍偷偷联络,为的是假如曹操失败了,自己还有退路。 经过官渡之战后,曹操彻底打败了袁绍。这时候,曹操阵营里的很多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之前只顾着为了自保而向袁绍示好,却忘了考虑,如果曹操胜利,自己写给袁绍的信件岂不是要落到曹操手里?这样的话,自己就等于被逼到悬崖边上,不但本来留的后路没有了,反而还会有性命之忧。 果然,曹操的大军缴获了很多来往书信,其中不少是曹操的一些部下写给袁绍的。这时候,曹操却立即下令,把这些书信全部烧毁。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曹操说,谁都有家庭,上有老下有小,为了生存,做出一些事情也是情有可原。而且当初我们的实力确实远不如袁绍,当时连我都不太相信能有今天,将心比心,这些所谓的通敌之人有留后路的想法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就这样,在打败袁绍之后,曹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稳定了军心,没有因为那些缴获的信件而让自己这一方产生内耗甚至是叛乱。 曹操的这种做法有他的政治目的,但同时也不得不说,他遵循了推己及人的原则,为那些曾经跟袁绍通信交往的部下着想,是曹操成功地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的一大原因。 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一项重要原则。在职场之中,也是如此。能够真诚地为自己的领导或同事着想,可以让自己的工作更加顺利。 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曾国藩时任两江总督,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身旁必须有一个性格淡泊之人,时时看到我的缺点来规劝,不让我不自觉中生出骄(jiāo)矜(jīn)之心。”又说:“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在曾国藩看来,好师好友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而榜样的力量更是无穷的。“京师为人才荟萃之地,不求人才没有,愈求则愈出。”曾国藩正是秉着这样的认识,在京城中结交了一大批师友,这批师友不但对他当时的进德修益大有帮助,而且他后来治政治军,也常常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 曾国藩初办团练时,手中并无一兵一卒。而当时湖南已有江忠源的楚勇、罗泽南的湘勇,且各自都有一定的势力。其中江忠源的楚勇更是出境至广西,有著名的蓑(suō)衣渡之战,后保卫长沙城,转战江西,各有战功。可是,曾国藩却能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协调了各部的行动。江忠源战死后,接领其部的刘长佑、萧启江等,罗泽南战死后,接领其部的李旭宾、李续宜、蒋益澧(lǐ)、刘腾鸿等,也大体上都接受了曾国藩的指挥和调度。在湘军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一批非湘籍的将领也陆续得到了曾国藩的重用,如满族人塔齐布、蒙古族人多隆阿、河南人李孟群、广东人褚汝航、四川人鲍超、福建人沈葆桢等。这都说明了曾国藩在浓厚的宗族观念、地域观念之外,还有着坦荡的襟怀和知才善用的本领。 所有这些大体上接受曾国藩节制的湘军将领,除极少数如塔齐布等出身行伍外,绝大多数都是原先不堪得志、僻(pì)居乡间的士人。他们以维护名教为己任,以杀“贼”立业为职(zhí)志,与曾国藩心心相印。他们不听他人号令,却独尊曾国藩,除了思想上与之想通这一点之外,确是因为曾国藩过人的人格力量。 在这方面,曾国藩说:“人谁不想自己能够成名显贵,若能推此心到别人,让别人成名显贵,则与万物同春!”反过来说意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欲人以虚伪待我,我便应不以虚伪待人;不欲人以权术待我,我便应不以权术待人。如此等等,都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曾国藩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怨天,不尤人。如果“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凡不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最终也不能立己达己。历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证明了这点。所以,曾国藩主张“以能力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这也是他能够在大清朝廷这个“职场”中游刃有余,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许多心理学家在论述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律时,都会强调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是人们常说的设身处(chǔ)地为别人着想。 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你才能感同身受,才能真正理解别人,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所有人都渴望得到关爱,关爱让生活多姿多彩,让欢声笑语充满人间。需要关怀与爱护,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给别人关心与帮助,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爱护。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其实,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方法和做人准则。要想做到这点,就要做到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或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在职场之中,凡事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人,就能够体察他人的意愿,理解和帮助他人,从而受到大家的欢迎,得到大家的信任。 将心比心,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要先去这样对待别人。要知道,尊重别人是与人交往的第一准则。理解别人是人际交往所提倡的一种基本态度。只有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人的处境和心态,才能与人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 真诚地关心别人,才会得到别人同样的回报。如果你希望在工作中能够与他人愉(yú)快地相处,并得到周围同事的尊敬和信任,就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这样工作才会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