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人生的六种思维方式

颠覆人生的六种思维方式

2018-06-29    33'11''

主播: 大风●古老的龙舞

13467 135

介绍:
颠覆人生的六种思维方式 1 斯坦纳定理 正确的沟通法则是少说多听 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斯坦纳定理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传说。 一位年轻人向苏格拉底求教,学习如何演讲。为了表现自己口才好,他半句未歇,讲了很多话。 苏格拉底默默听完,然后对他说,“看来你需要缴纳两份学费。” 年轻人不解,“您为什么要我交双份呢?” 苏格拉底解释:“因为我需要教你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如何闭嘴,第二件事才是如何开口演讲。 “要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太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常会错失别人的建议。 声音专家朱利安在TED演讲《五种令倾听更有效的方法》里谈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花60%的时间去听,但真正被接收的只有25%。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结婚时,他向妻子承诺每天听从她,像第一次一样。 “现在 ,这是我每天功亏一篑的事情。” 朱利安教授说,丧失倾听的能力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倾听是我们去认识事物的途径。 有意识地去倾听往往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力。如果失去有意识的倾听,就会导致以下的后果——一个人们不会相互倾听的世界是非常可怕的。 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容易,专心听别人讲话却很难。就像海明威那句名言:“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成功的沟通,往往靠的是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每一次认真听别人讲话,都是一次“韬光养晦”。 2 忌鸵鸟综合征 不找借口是改正错误的第一步 鸵鸟综合症 美国心理学家El是鸵鸟心态的心理学名词。 现代人面对压力大多会采取回避态度。与“鸵鸟心态”类似的说法即“掩耳盗铃”。 社会心理学解释,人总是在尝试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意图为自己的一举一动找到推卸责任的解释,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或者减少自己的焦虑,这是一种心理防御 就好比鸵鸟在遭遇危险,把头埋入沙坑,视线看不到,便自以为安全。 长此以往,如马太效应般,勇敢的人取得更多进步,推脱的人只能原地踏步。 这也是普通人与成功者最大的区别:面对问题,是从外界找原因还是自身找原因。 3 反木桶理论 提升你的不可替代性 木桶理论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所以,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木桶理论曾在一段时期大行其道。它告诉人们,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短板。你的弱点,会决定你的高度。 但如今的社会分工下,面面俱到的人,往往会面面稀松。比起短板,真正能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的特长。 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组织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PeterFerdinand Drucker)通过“回馈分析法”——每当做出重要决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 由此他看到了专注优势领域的重要性,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写道:专注于你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应该尽量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不能胜任的领域上,因为从无能到平庸,和从一流到卓越相比,人们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与其在不擅长的领域痛苦挣扎,不如把自己的经历都放在优势的提升上。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长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对于职场人如何从长处着眼,德鲁克教授也给出了建议: 首先最重要的是,专注于你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地方。 其次,加强你的长处。回馈分析会迅速地显示,你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自己的技能或学习新技能。它还将显示你在知识上的差距——这些差距通常都可以弥补。数学家是天生的,但是人人都能学习三角学。 第三,发现任何由于恃才傲物而造成的偏见和无知,并且加以克服。有太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往往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不屑一顾,或者认为聪明的头脑就可取代知识。 比如,很多一流的工程师遇上与人相关的事就束手无策,他们还以此为荣——因为他们觉得,对条理清晰的工程师头脑来说,人太混乱无序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员常常以他们连基本的会计知识或数量分析都一无所知而自傲。 不过,人们要是对这样的无知还沾沾自喜的话,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其实,要让自己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你就应该努力学习新技能、汲取新知识。 另外一点也同样重要——纠正你的不良习惯。所谓不良习惯,是指那些会影响你的工作成效和工作表现的事情。这样的习惯能很快地在回馈中反映出来。 将特长放大,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让自己在某个领域可以用“专业思维”解决问题,用边际价值定义自己,在竞争中会显得更出众。 4 善用5why分析 培养自己的好奇心 5why分析法: 所谓5why分析法,又称“5问法”,也就是对一个问题点连续以5个“为什么”来自问,以追究其根本原因。 5why法的关键所在:鼓励解决问题的人要努力避开主观或自负的假设和逻辑陷阱,从结果着手,沿着因果关系链条,顺藤摸瓜,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一位外国小哥制作了一段火柴人视频来阐述好奇的意义: 好奇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掌握更多知识…… 好奇促使人解开很多很多门。 “好奇创造了前进的动力和乐趣,也让我们不断思考为什么去解决问题。” “5why分析法”则是利用好奇心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5why——对一个问题点连续连问5个为什么,逐渐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 它的提出者曾在汽车问题中用这一理论: 问题: 我的汽车无法启动。 为什么?电池电量耗尽(第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交流发电机不能正常工作(第二个为什么) 为什么?交流发电机皮带断裂(第三个为什么) 为什么?交流发电机皮带远远超出了其使用寿命,从未更换过(第四个为什么) 为什么?我一直没有按照厂家推荐的保养计划对汽车进行过保养和维护(第五个为什么,根本原因) 比如工作中,我们可以试着使用5why分析解决问题: 问题: 我的工作没有完成 为什么?时间不够完成全部工作(第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工作时没有分清主次(第二个为什么) 为什么?对重要与否的判断有误(第三个为什么) 为什么?没有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第四个为什么) 为什么?没有进行认知更新(或其他原因) 实际运用中,还可以将次数扩展,直到找出根本原因。 5 拒绝拖延症 一只藏在大脑的猴子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 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调查显示大约75%的职场人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 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拖延症,是一种不必要的自愿推迟。 “不必要”,就是不理性的选择,而“自愿”意味着,很多人明知这是不良的习惯,也没法摆脱。 研究表明,网络时代拖延症成因中,56%的上班族和学生,会在学习或工作时受到干扰而转移注意力。 换句话说,拖延症的人大多不是主动放弃的,而是自控力太差。 Tim Urban做过一个关于拖延症的演讲。 他认为,拖延症患者的大脑,比正常人多出了一只名为“及时行乐”的猴子。 当大脑中理性按照计划做事情的时候,猴子会干扰正常的决策,因为猴子没有计划的概念,它只在乎“简单”和“快乐”。 但拖延,并不能使人快乐。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存在焦虑心理:即便行动上没有进展,心理上的紧张却难以消解。 法国心理学家Zeigarnik曾将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期间他干预一组受试者使他们无法完成任务。 结果,虽然两组在接受任务的时候都呈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未能完成组紧张感依然存在。 一边着急,一边怠慢。 因此,克服拖延心理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焦虑。 如何摆脱拖延症,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给自己设定小目标,做好任务清单。把需要做的任务细化为一个个小目标,最好加上短期反馈,这样一个巨大的项目就变得没那么枯燥。 二、远离诱惑源头,控制外部环境。对于新一代的人来说,适当远离手机也许就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 三、从易到难,更容易满足。一部电影里说,先剪左手指甲的人更喜欢先做简单的任务,也更容易得到快乐和满足。所以克服拖延症,也可以尝试从简单的任务做起。 6 断舍离思维 丢掉你不必要的包袱 断舍离是网络语言,来源于日本山下英子所著图书《断舍离》。 意思就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令人不舒适”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 经济学中,一个概念叫“机会成本”。 资源、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完成一件事,就会丧失做其他事的机会。 一天只有24小时,时间有限,而要做的事常常是无限的。 这一矛盾下,树立优先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把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优先解决自己擅长的和必须做的。 2004年,被称为“蓝色巨人”的IBM公司,PC业务已经连年亏损,变成略显沉重的包袱,它的市场战略也与这项业务越走越远。 IBM公司面临一项重要决策:是继续拖着这个业务,还是舍弃掉不必要的包袱。 最终它选择了后者,而公司的后续发展说明了这个决定的明智性。 最近两年经常被提到的断舍离思维,说到底即是必要性思维。 它要求你做决策时,应该有一个快速做减法的过程。 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累赘;脱离对物质的执念。 举个例子,假期回家,总想着带许多东西回去。结果书没看、衣服没穿,带回去的东西又原封不动地带回来。 在职场上,也有可印证的理论——POA行动力,公式是这样的: 这意味着,在其他指标不变的情况下,目标聚焦程度越高,行动力也就越强。 删繁就简,重点才能一目了然。 有人说,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但一个思维方式的小小转变,也许就能影响到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