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帝都滋味 | 投稿:胡萝卜

【夜读】帝都滋味 | 投稿:胡萝卜

2015-07-01    07'02''

主播: FM1604421

6319 414

介绍:
北京,2000多万的常住人口中,留居半年以上的非京籍人口已将近四成。2013年某网站推出的针对中国居民的口味调查显示,全国最能吃辣、最爱喝酒、最爱吃甜、最能吃苦的十大城市中,北京均位居其列,这一现象当然有外来人口的功劳。不惟当下,历史上的北京也同样滋味丰富。 人来京想吃土产,我大多推荐豆汁。豆汁是陈味,又不同于腊肉梅菜腐乳一类的陈中有鲜,它似腐非腐,不是简单的酸甜,风评有说似泔水,甚者也有说像孟婆汤的,从寻常审味的角度评价,大体可用两个字概括——难喝。不过,本地土著却独好这口。 然而北京所谓的“土著”,其实并不纯粹。自商汤以降,鬼方、赤狄、山戎诸民族在这块土地上隳突来去。之后,在近三千年间,各地各国人流在此地络绎不绝,饮食上便杂糅了无数外来因素。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这当世最堪称京味的——豆汁。豆汁初见于辽,《燕京风俗志/录》称其以绿豆制成,颜色灰暗,味甜酸。可惜此书早已散佚,今人多以为其著于清朝。五代时期,契丹主耶律阿保机征服奚族,在公元916年建立辽国,后以今北京为五京之一,称南京析津府或燕京。契丹族御使奚、汉、渤海等民族,所部兼有农耕、游牧和渔猎,饮食方面也俱各方所长。辽人食肉量大,烹肉有濡肉(煮肉)、炙肉、腊肉、肉糜(肉粥)等多种制法,且几无忌口,谷食中又偏爱加入奶及油脂。如此食性,恐怕连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易妥当消化。虽然饮茶或许可以化解油腻之感,但一来茶叶贸易易受中原限制,一旦双方交恶便会马上断档,二来,茶叶里的鞣酸与日常所食的羊肉相克,容易引起便秘。豆汁,于是就在这种背景下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旧京卖豆汁有行商也有坐商,行商是从坐商处买来成品,再担去街巷叫卖,坐商就是粉房,等于销售副产品。豆汁可以生饮,酸味更明确。若再冰镇一下,因发酵过的绿豆淀粉没有沉淀,口中颗粒感强,会更加利口。旧时北京人拿它当水喝,浸在冰里,咽喉肿胀的,一碗就能消除。 作为粉皮的副产品,豆汁以下又一层的副产品是发酵过的绿豆豆渣,俚称“麻豆腐”,世人对它的接受度与豆汁不分伯仲,多是北京本地人才有兴趣。 麻豆腐口感面又微沙,酸更有甚,助消化自不必说。为降住这怪味,需撒上小把葱花和青黄豆嘴(稍发芽的青豆黄豆),加雪里蕻增加咸香,再着意以羊油炒制。羊油不是普通提炼出来的皮下脂肪,是河北产的小尾寒羊去皮后的尾巴油,此处肥鲜甚于常品,兼有些许腥膻,正与麻豆腐味相得。吃时再淋上炸辣椒油,配碗米饭,五色五味虽不算正,一观一品也还琳琅。 乡井间的北京人口味大多偏厚,烹饪方法也沿袭了鲁菜。鲁菜调味分有先后,先调称“焌”,后调称“炝”,如今常混称,北京尤其将“焌”作“炝”,多称“炝锅”,少称“焌锅”。炝锅相对清巧一些,是以热水或油先治主料,后下葱、姜、酱醋调味,适于烹饪细致的菜。北京人也有简便的做法,即把葱、姜、蒜诸味调好后,用热水一沏,可下面可做汤,开胃理气,俚称“倒炝锅”。 近千年后,世人皆知北京产二锅头,有两个品牌行销全国。此酒创于清康熙年间,前门外的源升号酒坊,为优化烧酒普遍存在的低沸点杂液问题,将蒸馏冷却器中第一锅冷却的酒头和第三锅冷却的酒尾提出,保留第二锅冷却的酒腰,即二锅之酒头,新酒遂名。二锅头是北京罕有的原创且大行于后世的商品,究其产生原因,一方面是当时国家初定,粮食产量提高,对酒的口味就有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从北方南下的满清政权渐渐稳固,进一步学习中原文明,但对北方少数民族而言,中原人习惯喝的黄酒毕竟一时不易接受,曲酒也不免药味偏重,杂质较多的烧酒酒精度低又易伤身,这就需要在满清皇室贵胄扎堆的北京,创造出一种口味熟悉而品质又有所提升的新酒。 如今物流渐盛,各地烧酒汇聚北京都不困难,但毕竟多年浸染,又兼有对乡产的自珍,即使有上品酒可供选择,本地人独饮宴客时也还是更愿意摆上几杯二锅头。北京人重视这个酒,席上不会接受对它的批评,可以被侮辱酒量,但不能被侮辱酒味,即便内心对它的层次有着清醒的认识。广告常说,二锅头是咱北京人的酒,但三千年存亡绝续沧海桑田,谁又是真真正正的北京人呢?帝都的口味,来自八方。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1期作者:知默 关注新浪微博 @中华遗产杂志 了解更多内容 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