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银烛秋光冷画屏 | 投稿:兔原

【夜读】银烛秋光冷画屏 | 投稿:兔原

2015-07-19    07'08''

主播: FM1604421

11931 431

介绍: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居室环境的改善,一方面基于收藏热的升温,作为室内装饰器物的屏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屏风起初不过是起到一种遮挡和屏蔽的作用,也许最早是为了挡风,后来则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厅堂和隔离空间的器具。屏者,障也,为的是不至于一览无余。《红楼梦》中描述大观园建成之后,在园门内堆起一片太湖石,也就是被宝玉题为“曲径通幽”的所在,其作用是遮挡园中景物,不致尽收一览之下。黄山有玉屏峰,是渐入佳景的起步之处,也是同样的道理。 居室内的屏风似乎起不到这样的作用,其装饰作用远远超出了实用性。古时厅堂居室的空间很大,以屏风为间隔,形成了虚实互补的效果。《史记》曾记载“天子当屏而立”,也就是说屏风当在帝王的身后,屏风后面是什么?给人以莫测的感觉。 屏风的出现据说是在西周之时,称之为“邸”。春秋战国时孟尝君在和客人谈话时,屏风后置一小桌,侍史官就在桌边随时记下孟尝君与客人的谈话内容,就像今天的录音一样。屏风内外间隔成两个部分,主客之间也就没有什么拘束了。 屏风渐渐地传入民间并被广泛利用,遂逐渐成为居室中不可或缺的摆设。民间使用屏风的例证可以从敦煌壁画中找到,在许多描述百姓、官吏日常起居内容的壁画中,都能看到已经十分接近中古形式的屏风,甚至在描绘极乐世界和佛经故事的壁画中,俗世的器物如桌椅、屏风也在想象之中被搬到天上,可见屏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汉唐以来,屏风的制作工艺五花八门,除了竹木丝绢之外,还有水晶、琉璃、云母之类的材料,更兼镶嵌了象牙、宝石、珐琅、翡翠、金银等贵重的物品,可谓极尽奢华。《盐铁论》中记载的汉代极尽豪奢的帝王之家所用的屏风,竟达万人之工。而在绢帛之上作画,裱贴于屏风之上的更是极其普遍。五代顾闳中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上,主人韩熙载的坐榻对面就有一架绘画屏风,上绘山水。后来有人根据屏风上的绘画提出鉴定上的疑问,认为屏风上的山水画是宋代马远的风格,由此推断这幅名作不是五代时的作品。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姑妄听之罢了。不过这种装裱于屏风之上的大幅绘画确是在唐宋时已经非常普及。鉴于屏风的日渐踵事增华,白居易曾作《素屏谣》:“素屏素屏,胡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 当世岂无李阳冰之篆字,张旭之笔迹?边鸾之花鸟,张藻之松石?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表明了他崇尚素屏的审美情趣。其实,素屏之好源于魏晋士大夫的倡导,表示一种崇洁乐素的清雅之风。 屏风上的书画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古人也常将格言警句书于屏风之上,据说唐太宗就曾将治国之道书之屏风,以为警示。后世将修身齐家的格言或书写或镌刻于屏风上的更不鲜见。 中古以前的屏风多为独当一面的大立屏,上有髹漆彩画,如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高1.8米、长达3米的大漆屏就是汉代精美的屏风。即使是素屏,也体积硕大,不便移动。中世纪以后,逐渐出现多扇组合的屏风,每扇之间以合页或插销相连,方便开合,易于安置。以后陈陈相因,屏风大多采用这种形制了。 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屏的使用频率与帐、帏、幔、帘等差不多,诗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唐代李商隐的“云母屏风烛影深”和宋人秦观的“银烛秋光冷画屏”了,这两句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屏风在夜晚时所产生的意境,都说到了烛光与屏风的相互映衬。 我们可以想象,一架素屏或画屏,透过熠熠的烛光,幽暗中渗透出一隅光明,在秋夜里平添了一分温馨。 时过境迁,屏风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经不会再有它往日的风采。陈器物可以复制,但生活氛围却无法再生,一套装修豪华的公寓,置上几架工艺屏风,总会让人有种作秀的感觉。也许今天的人,注重的只是它多少带点仿古的形式,至于内容为何,已经看不懂也无所谓了。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12期 作者: 赵珩 稿件整理:阿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