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李渔:「鲜」味人知 | 投稿:胡萝卜

【夜读】李渔:「鲜」味人知 | 投稿:胡萝卜

2016-03-02    10'14''

主播: FM1604421

12151 406

介绍:
在中国历史上,晚明和魏晋有相似的一面——是个极度艺术化的时代,即使是最简单的饭,也吃得别有风情。 浙江才子李渔的待客饭甚妙。他会让侍女去园中收集花露一盏,待到饭熟,把花露浇在饭上,细细拌匀,稍闷一下,然后入碗。据李渔自己说,客人们吃了他家的饭,都赞不绝口,连问是什么“异种”。 这个原本打死也不肯说的秘方,在李渔60岁出头之际,被他写在《闲情偶寄》一书中。除此以外,他还用了整整一章,大谈他的烹调心经。 在花甲之年,来写一本关于“闲情”的书,李渔是有苦衷的。生于明清鼎革之际,饱经科举失意、家国丧乱的苦难,又不愿在清朝为官,李渔那读书人最冠冕堂皇的一条路,被堵死了。于是灵机一动,干起了“卖文为生”的营生,并凭天纵之才,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书店老板、戏曲家帮帮主。 这样的生活,自然不入清高士君子之眼,却让李渔走遍天下、玩遍天下、吃遍天下,铸就了明清之际的一位绝世吃货。对于这位真诚膜拜生活的才子来说,吃喝玩乐并不是丧志,而是志本身。 李渔有位朋友程穆倩,善做笋。李渔专门作诗《食笋歌又赠程子穆倩》送给他。 大才子眼中的这道美食,其实就是白水煮竹笋。 先别忙着失望。因为笋可不是一般的笋,必须旋掘旋烹。不仅如此,还必须长在山林中最清幽洁净之处。为何?李渔道“: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 世间百味杂陈,“鲜”却是李渔最爱,是其对食物评判的最高标准。在他万余字的《饮馔部》中,鲜字就多达36处。 即使是自家菜圃里刚刚拔出的笋,也终究染上了城市的浊气,李渔是看不上的。 白水煮山中之笋,才能保持住矜贵的“鲜”。李渔认为,即使是用香油这种最普通的调料,也会“陈味夺鲜”。用白水煮熟之后,略加酱油即可。 凡是焯笋之汤,李渔通通留着,“每作一馔,必以和之”,笋汤遂成为万能调料。 李渔很少透露具体的食谱,不过对于孜孜追求的自然之美、至鲜之味,却还是给出了一个妙方——四美羹。将陆之蕈、水之莼合在一起做成羹,再配以蟹之黄、鱼之肋,几种极至之鲜加在一起,就成了人间绝品。 李渔的菜谱看似简单,做起来却需要十足的耐心。比如说面。 俗话说,南米北面。南方人李渔却两样都爱,不过作为南方人中的才子,李渔既不愿像北方人那样简单的吃面,也不喜欢普通南方人的吃法。为此,李渔特别推出两个原创秘方——五香面和八珍面,前者是自己吃,后者则用来待客。 五香是酱、醋、椒末、芝麻屑、焯笋或煮蕈煮虾的鲜汁。先把椒末、芝麻屑拌到面中,再把酱醋和鲜汁调到一处做成面汤,并以“拌宜极匀,擀宜极薄,切宜极细”的工艺来操作,最后用滚水下之,一碗李渔式五香面就出炉了。当然,如果加上鸡蛋清一两盏成为六香面,味道更佳。 八珍面则复杂得多。八珍是鸡、鱼、虾三种肉,晒得极干,再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一起做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称为“八珍”。酱醋也要用到,但因为是家常用品,没有资格列为“珍”。 仅是这样仍不够,还必须注意,鸡肉鱼肉一定要非常精瘦,有一点肥腻都不行。因为沾了油,面就散了,擀不成片,切不成丝。鲜汁用笋、蕈、虾汁,也是因为忌油的缘故。 这样的面,在选料及工艺上都极其严苛。没有十足的耐心和精巧的手艺,根本做不下来。 对面尚且如此讲究,对饭李渔更是颇有心得。不过除了前文提到的花露饭之外,李渔在饭上的心思倒是老老实实、简简单单,他把更多精力放在饭的火候、水分比例上,提出“粥水忌增,饭水忌减”的原则。 他还特别强调,世间食物,最养人的是五谷。“多食一物,多受一物之损伤;少静一时,少安一时之淡泊”。饭桌上甚至可以没有其它菜,只要一碗饭,一碗汤即可。如此看来,李渔是个极精细又极淡泊之人,颇有道家的风骨。 不过世间之人,往往是非常矛盾的。 67岁那年秋日,李渔在吴兴,每天都有人请他吃螃蟹,老才子欣喜不已,胸中烦闷一扫而空,文思泉涌。在《谢蟹歌为归安令君作紫雯作》一诗的结尾,他简直要欢呼起来: 蟹乎蟹乎吾爱,欲买无钱空目睹。焉得人人何使君,俾尔日在腹中歌且舞。 这哪里像一位垂暮的老者,这分明就是一位热情如火的少年。不过这才是真正的李渔——任情,任性,永远生活得热气腾腾。 蟹确是李渔一生之至爱。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每年螃蟹上市之前,他都会拼命攒钱买蟹,被家人揶揄为“买命钱”。 李渔还认为,不能教条式的遵循《食物本草》之类的养生宝典,否则可能导致喜欢的东西吃不了,吃的东西又不喜欢,那么饮食一事岂不太苦?所以饮食养生以不违背本性为妙。既谨遵原则,又任情任性。 作为一名地道的江南人,李渔是热爱各种江鲜海鲜的,他号称自己吃遍了四海三江五湖。他注重原味、本味的烹制方法,在今天的江南仍大行其道。其它肉类,李渔则说得比较少,有些甚至不说。 不过,这不仅是出自一个浙江人的饮食偏好。李渔还有一番道理可讲。比如牛肉狗肉不吃,是因为牛耕田,狗看门,对世人有功,不可忘恩负义。鸡报晓,也有功,但“天之晓也,报亦明,不报亦明”,所以不是大功,可以吃,但要慎杀,慎吃。 四百多年前的李渔大讲特讲生态伦理学,让不少今天的动物保护者引为异代知音,也有人把他对肉食的谨慎态度,归因于儒家的伦理、佛家的慈爱。所以在吃货眼中,李渔是个复杂得让人有些迷惑的人。他既追求道家的自然、至简之道,又讲求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佛家的仁爱慎杀。 不过这一切,或许只是出自本心而已。有些时候,李渔的理由非常简单,简单到任性。 为了避免说一句重复的话,这位聪明绝顶的才子,对罗列大堆食谱的做法嗤之以鼻,话不出自独创坚决不说。如此看来,我们今日所见的李渔食谱,仅是他腹中美食的一隅而已,不免有些可惜。不过仅是这惊鸿一瞥间,也足以让我等后辈艳羡不已、膜拜不已了。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杂志2016年第二期《文人的私房菜》 撰文/马赛屏 稿件整理:阿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