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解读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解读

2018-02-22    21'42''

主播: 蝶梦庄

136 3

介绍:
《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汉学家胡司德,他是剑桥大学客座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剑桥中国史学的新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研究领域是古代中国的思想史以及文化、宗教。  【关于本书】 胡司德在剑桥读研期间,研究李约瑟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发现这部巨著中关于中国动物学的内容太少,也不够精确,于是决定研究这个课题,以补前人之不足。他不是从生物学意义,而是从文化意义上来研究,通过阅读海量的中国古文献,写出了这本《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     【核心内容】 胡司德认为,通过研究古代中国人对动物的认知,可以观察到中国人的世界观。我们把他的主要观点归纳成五点:一、古代中国人不关注动物的生物学属性,并且认为这不值得研究;二、中国古人更看重动物的社会学意义,把动物视为社会秩序和权力体系的一部分;三、动物的形象被用来增强仪式感;四、动物被赋予美学意义,并且对应儒家的教化思想;五、对动物的幻想拓展了中国哲学和权术。综上,可以说,胡司德发现了动物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宗教、哲学等方面扮演的角色。     一、中国古人对动物的研究 1. 中国古人对动物的研究漫不经心,战国、秦汉时期的大量文献中,关于动物的记载少得不成比例,横向对比同时代的希腊、罗马,中国文献里动物资料的匮乏就更明显。 2. 中国古代文献对动物的定义也很潦草,只有“禽”与“兽”等基本分类,以及指代不明的“鳞”“介”等,让后世学者无从研究。 3. 一些知识分子甚至以不了解动物为荣,以此作为他们“只读圣贤书”的证明。 4.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人缺少观察力,也不是对大自然没兴趣。比如《诗经》里关于自然万物,乃至动物的雌雄之别,都有记载。但古代中国人对动物的认识,更倾向于把动物的定义拔高到了社会学层面。中国古人和西方人对动物的关注点不同,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与希腊罗马学术特征的分野算是自古有之。 二、动物与中国古代礼制观念和社会等级的产生 1. 动物在相对固定栖息地活动的习性,启发了古人的世界观,认为这代表着自然界的守序,并在这个基础上认为,人也应该安守各自的社会地位。自觉服从于自己所属的等级,不可越界,这就是“礼”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体制和行为规范,就是“礼制”。 2. 自然界的食物链关系,被对应到人类社会,就像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可以吃任何其他动物一样,人类社会顶端的君王,享有很多特权,其中也有很多是跟动物相关的,比如食物和祭祀。 3. 君王拥有某地特产的动物,象征着该地对君王的臣服,这是历代帝王都希望的愿景,有时君王会不惜通过战争来获得某地的特产物种,以此昭示自己在该地的权威,例如汉武帝发动的“汗血马战争”。 三、动物与体制的仪式感 1. 先秦时代,东夷族使用“凤鸟立制”,用鸟的名称来命名官职,把对神鸟的崇拜与政治制度结合起来。 2. 明清两代的官服胸前有一块“补子”,上面画着不同的动物图案或者纹饰,不同品级,补子也不同,比如明代文官的补子上是飞禽,武官则是猛兽,这就是“衣冠禽兽”这个词的由来。而清朝用的是蟒袍,品阶由低到高,蟒袍的纹饰也是逐级递增的,最高级别的是皇帝的龙袍。这些就是动物形象在政治中用于增强仪式感的最典型例子。 3. 历代使用动物祭祀,不同社会等级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最高级别的祭祀:天子祭社稷要用一牛一羊一猪,合起来叫“太牢”;诸侯祭社稷用一羊一猪,合起来叫“少牢”。平时的祭祀,天子、诸侯用牛,卿和士大夫用羊,士人用猪。这也是用动物强化等级之别和仪式感的典型例子。 四、从动物身上领略美感,推行教化。 1. 古人把动物的一些行为理解为带有某种人类提倡的道德背景,这就是“动物的社会学属性”,是人附加给它们的。例如,羊羔跪乳,被认为是为了答谢母羊的哺育之恩,是孝道的体现。而实际上这是由羊的身体构造决定的。 2. 由于历代的不断灌输,强化认知,所以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很深入人心。一些动物行为,被赋予了人定义的社会意义,进而又被用来加强对社会民众的教化。 3. 甚至这套教化思想发展到极致,人不但是师法于自然和动物,更反过来认为,可以用他们制定的这套道德和行为规范,来教化世间万物。 4. 这种教化,还体现在与动物的相处之道上,这也是衡量国君行为是否适当的一个准则。 5. 甚至作者认为,这种人和动物的相处之道,还演化出了中央和蛮荒地带打交道的原则:中央即“华夏”需要用耐心教育蛮夷之人,以实现对边远地区的和谐控制。 五、古人对动物的幻想,拓展了中国哲学和权术 1. 动物的变化,启发中国古代的哲人产生“阴阳生化”的观念,进而在此基础上想象出很多神奇动物,并相信它们都是道德化的,代表了祥瑞,它们的出现,成了评判人世间治理水平的一个标准,天下大治的时候,它们就会出现,以示表扬,天下混乱的时候,它们就会隐去。 2. 动物以及植物的反常现象,被视为人间重大变故的征兆,具体的解释权在官方学术机构手里,但也受政治影响,故而给一些人提供了借题发挥的空间。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有人拿这类事做文章,甚至刻意制造所谓“征兆”。 【本书金句】 1. 中国古人习惯于从文化意义上去理解动物,假如把动物物种定得太细太明确,就没法为动物赋予某种意义,来传达理念了。 2. “礼”体现的是一种秩序,它要求人,乃至万物,都处在自己最适当的位置上,这个位置,既是指地理位置,也指社会地位。 3. 虽然“礼”要求人和动物都不能越界,但是,处在“礼制秩序”顶端的君王可以。 4. 在明代,文官的补子上是飞禽,武官则是猛兽,这就是“衣冠禽兽”这个词的由来。 5. 由于缺乏对动物“生物属性”层面的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人对动物有很多基于误解的想象,幻想出很多寄托他们价值观的灵异动物,而这些“灵异”,又为中国哲学以及权谋之术,提供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