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丨 鲁迅:为民族彷徨,为民族呐喊】

【人物志丨 鲁迅:为民族彷徨,为民族呐喊】

2021-09-26    04'26''

主播: 西华师范大学广播台

860 9

介绍:
本期主播:邢蕊 文字编辑:杨轩 文稿审核:张思婷 图片编辑:邢蕊 背景音乐:积木森林——魏琮霏 官方weibo:西华师范大学广播台 在中学时代,好友曾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你最讨厌的作家是谁?”我毫不犹豫地答道:“鲁迅——他简直就是我在考场上的梦魇!” 他继续问道:“那最喜欢的呢?”我顿了一下,笑着回道:“还是鲁迅——因为鲁迅先生是我认识的最有风骨的文人!” 读书人,特别是出生于乱世的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文人的风骨,承担起作为读书人的责任,承担起对于社会的责任。 近代中国并不缺少文人,相反这一时代堪称是文人墨客的“黄金时代”——大批的读书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胡适、陈寅恪、老舍、朱自清等人也堪称当时文人的表率。但是在我看来,只有鲁迅先生才能作为并且勇于作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引导青年不断前进。 先生所处的时代正值民族危亡之时,儿时父亲的离世给先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先生因此坚信传统的中医不如西医有效,这就导致了国人的体魄不如洋人,于是青年时期的鲁迅前往日本学习医学,希望能够依靠先进的医学来改变国人的身体,进而改变民族的命运。但在留学期间,先生亲眼目睹了当时国人精神之麻木,由此才明白空有强健的体魄,而不改变精神,最终也不过是一个麻木的看客,只有精神得以改变,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才能够改变,所以先生毅然放弃医学,决心用文字来唤醒自己的同胞。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先生凭着自己的一支笔,于黑暗处一声怒吼,生生地敲醒了正在昏睡中的民族魂,扳正了已经弯掉的中国的脊梁。 毫无疑问,先生对当时青年的影响是巨大的,正是他的文字唤醒了国人,唤醒了青年,才会有那么多的有志青年们愿意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心中的理想而不断前进。 鲁迅先生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愿中国的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虽然先生去世已久,但他依旧被我们所铭记,叶圣陶先生曾说:“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散播到大众的心里。” 今晚重读先生的文章,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那个为了国家的命运而彷徨的、为了民族的未来而呐喊的鲁迅先生正在昏暗的灯光下伏案写作...... (文章来源于网络,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