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

2016-12-26    06'54''

主播: 书与咖啡

567 7

介绍:
端午的味道 张春亭 五月的山村,一场雨将树叶洗出新绿,各种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地毯上的绚丽斑点;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忙碌,吸着花蕊,辛苦地飞来飞去。在淡青色的袅袅炊烟中,随风飘着粽叶的清香,端午节到了。 采艾,是从远古传下来的一种色彩浓郁的风习。人们一大早便上山采撷,携回家中插在门板搭扣或者窗棂上,以驱瘟邪。艾蒿是不是有这样大的功效,并没有谁做过认真考究,可是这个古朴的风习,却代代相传,以至于今。艾蒿的味道是很特别的,将艾条纽成辫晒干,村上人抽旱烟便派上用场,点燃艾条对火再省不过,显出几分悠闲,几分惬意,在夏日里也是驱除蚊虫的上好佳品。以至于离家数十年,每每闻到艾叶的味道,便仿佛到家了。 端午节的食品是以粽子为标志的。在我们晋西南一带,以黄米粽子为主,间或有晋南小贩换得一点糯米,也是与黄米混合,称“二米粽子”。在改革开放前的年月里,能吃上纯糯米粽,那简直是一种奢侈。粽子之所以不同于米糕,是因为它是以苇叶包裹,这才是正宗的味道。村里苇叶不用上集购买,到苇地里掰来便是。包粽子可是个巧活,大凡年轻媳妇儿总得跟婆婆学上几年,讲究样式要好看,有棱有角,立起来恰似金字塔状且不漏米才行。米要事先泡好,恰到时分。上锅煮要压实,以防形状走样。一锅粽子,味道便足以飘香整个村庄。煮好的粽子,左邻右舍要相互赠送,也得送近亲,虽大同小异,这是乡俗,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五月,在文人笔下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季节。但在困难年代,生活在农村的人们无论如何是浪漫不起来的。祖祖辈辈称这个季节为“五荒六月”,是一年中青黄不接的日子。我之所以对端午节的味道留有深刻的记忆,便是一年新麦的开镰。那时,一年吃几顿白面是数得见的,分得为数不多的小麦,多为待客之用。端午时节,小麦渐黄,村上人赶得旋一些回来过节,(旋即选,意指拣成熟部分掏空收割),赶上西葫芦下来,一锅连汤面再搕上鸡蛋真叫个馋人,就是麸面馒头的味道,一进院便可以闻到。回想起来,这种味道足以胜过如今五星级饭店的大餐。 在我们乡间,端午节还有系五色绳(当地方言称麦索索)的习俗,母亲从走村串户的货郎那里,换得大红、桃红、湛蓝、金黄、淡紫等各色彩线,搓成彩绳为子女们系在腕上。似乎儿时系过,稍大些时就远离了,总觉得这是女孩们的事儿。至于它的作用和意义,至今没搞懂,总是有某种说法和讲究吧,抑或是为了装点生活,驱灾辟邪,祈祝平安之意。想来,这不就是家的味道? 端午节,这种味道生动、鲜活,本色具像地展现出一方热土生活的人们的喜好和口味,是一种味觉与物质的享受,更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和精神享受,令我留恋,给我慰藉,让我回味无穷。 二0一六年六月于椿园书屋
上一期: 落花生
下一期: 我若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