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虹之声第240期《明明自己有拖延症,凭什么总催孩子快点快点》

丽虹之声第240期《明明自己有拖延症,凭什么总催孩子快点快点》

2016-03-04    12'49''

主播: 幸福传递者-唐丽虹

2209 33

介绍:
潇潇妈妈抱怨说:儿子6岁了,做不喜欢或者不愿意的事情时很拖拉,比如晚上到点还想玩不想睡觉,刷牙洗脚就是慢吞吞的,是不是没有时间概念啊?下半年就要上学了,这种情况该怎么改善? 哈,我觉得孩子的心态非常非常正常,妈妈千万不要焦虑,每个人都趋向于自己喜欢的或者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这是孩子的心智逐渐成熟的表象。    其实时间有两种定义: 一是空间时间,就是客观的时间——我们真正从钟表上看到的时间,它是真正意义的。它是按照过去、现在、将来的顺序依次延伸、发展,永不停歇的表示宽度和数量的概念。 但是,另一方面,大家可能忽略了,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其实还有个主观时间,心理的时间。 做喜欢的事情他觉得时间特别快,比如说,你让他看动画片的时候,规定他看20分钟,但他看了20分钟,还觉得不满足,拖拖拉拉不肯关电视:“怎么我才看了5分钟你就给我关电视了?!” 那是因为他喜欢,他的心理作用渗透在里面;反之,如果换做你让他学习20分钟,他就总不停叨叨:“怎么时间还没到啊?怎么又要做作业啊?”这其实就是一个心理的反应。 所以,这个提问的妈妈面对的不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不是孩子拖拉,而是孩子心理时间的不满足感。孩子很天真的企图用身体的迟钝换来时间的迟钝:他不想睡觉,就拖拖拉拉,刷牙洗脚慢吞吞。    每一个妈妈都有切身体会:我们的小孩不可能对一切事情都热情洋溢,世界再丰富多彩也总有那么一些孩子不喜欢又必须去做、不得不做的事情,催他赶紧做完只会加深这种糟糕的体验,那么我们需要怎样跟孩子沟通呢? 1 试着给每段时间起一个有趣的名字 兜兜也是一个不舍得放下故事书的孩子,每次吃饭时姥姥三催四请,菜都端上桌了她还不来,睡觉时姥姥关灯了她还没有准备好。 不是她拖拉,更不是不饿或者不困,她只是感觉读书比其他事情更有趣。 那么我们就需要将吃饭和睡觉也变得有趣起来,比如,给孩子的时间都起一个比较可爱的名字好不好? 不要认为妈妈一定是严肃的、以身作则的,孩子达不到你的标准就总是在后面指责孩子,我们也可以是一个很可爱的妈妈对吗? 下次吃晚餐的时间我们是不是可以对孩子喊:“嘿!现在是松鼠宝宝的时间,松鼠妈妈和松鼠的姥姥都准备好了,我们要开始吃松果了!小松鼠来一个吧?!” 晚上睡觉的时间,我们恶作剧的猛关上灯做个鬼脸:“嘿!现在是史瑞克的时间!闭上眼睛,让史瑞克爸爸陪你度过这个惊喜的夜晚吧!” 这样孩子会觉得时间非常有意思,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2 作息规律才能让孩子认识时间 有的妈妈一边评论孩子没有时间概念、晚上睡觉太晚,一边自我检讨:加班太多,回家很晚,好不容易有时候早回家就想玩玩手机、看看视频,这样家庭的孩子没有时间概念是正常的。 因为在幼儿时期很难有时间概念,大部分的学龄前儿童没有系统学习时间这个数学概念,二年级学习之后他才会理解这样抽象的事物。 对于一个不会看表的孩子,长辈所表现出的作息规律其实就是他对时间最初的体验。 让孩子有时间概念、规律作息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长的以身作则。 你需要经常有意识地跟孩子说,现在是上午几点妈妈需要去上班了;回到家跟孩子说现在是下午几点妈妈回家了;晚上几点我们一起睡觉。 让他分清时间段,并对应的明确早中晚应该做的事情。这个时间段是一个固定的,一个任务。 我曾经有四五年时间频繁地加班,没有时间陪兜兜。晚上很晚回家看到兜兜还没有睡觉很抓狂:“几点了?!怎么还不洗漱!你知不知道几点了?明天能起得来吗?” 可是估计每一个孩子都会像兜兜一样,只是单纯地想:“妈妈,我等你回来告诉你,今天老师表扬我了!我得了三个小粘贴!” 我觉得这样非常影响亲子关系,也不能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时间观念,所以改变了工作和亲子的时间。 我下班正常回家,先陪孩子,因为孩子睡觉时间比较早,九点就睡了,那么我用六点到九点的这个时间全心全意陪她,然后等九点孩子睡觉以后我再到书房加班,既不会影响亲子时间,而且也不会影响工作。 李亚鹏曾经在李静《超级访问》中说出自己的育儿经: 为了让李嫣不会感觉我老是不在家,我常常晚上特意回家陪孩子,九点半伪装睡觉,待李嫣睡着后再偷偷换上衣服出门应酬。” 李亚鹏忙不忙?应酬多不多?他都能做到,我们也可以给孩子每天一段固定的睡前亲子时间,让孩子安心入睡。 3 派新任务时给孩子一个缓冲时间 想让孩子顺理成章地接受新任务,就应该给孩子一个合理的缓冲时间。在要求孩子做事情之前,我们事先应该告诉他待会儿要做什么,等规定的时间一到,就果断地督促他去从事下一个活动。 孩子上学之前没有时间概念,妈妈不要直接说“我都给你了几分钟了,你怎么还没做完!”他不知道什么叫五分钟,什么叫十分钟,所以他不觉得紧张。 那你不如用计数的方式。比如出门的时候,妈妈不要一遍一遍地催他,不如计数:“我们比赛穿衣服吧!数二十个数看谁先穿完!” 或者家里买一个小沙漏,沙漏是用简单的流沙的方式计时,告诉他:“流沙全部走完,我们就关灯睡觉!”可能孩子更容易理解。 妈妈说话的语气可以温柔,但是立场要坚定,不能孩子一央求就又给十分钟,朝令夕改难以形成习惯。 4 改变孩子的心理时间其实不难 时间管理还有一个关键词,它不是效率,而是让人心怀着憧憬、向往、期盼,它有一个目标。 我们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个心爱的目标,比如,你可以告诉孩子:“我们做完作业以后,就可以去看电影了。”当孩子有足够想做的这件事情在后面并且是他的目标,他就一定会提高效率。 但是,请注意,目标兑现的奖励机制仅限于一次性可以兑现完成的奖品,比如一次郊游、一场电影,买一本故事书……绝对不可以是无限延续的网络游戏。 心理预期也是影响心理时间的重要因素。通常,心理预期与时间的实际变化是相反的。 比如,家长越希望看到孩子的快,结果越会感觉孩子速度慢,这就是心理预期干扰了我们正常的判断。所以越急躁的家长,越容易培养出慢性子的孩子,这便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可以跟孩子假设有一个时间的银行,那么孩子做事情很快效率很高的时候,省出来了时间,爸爸妈妈就可以给他开一张我们自己画的时间的支票。 比如不赖床省出来十分钟,就画一张“20分钟时间支票”——就是时间的钱啊!然后让他拿着这个20分钟时间支票用来换阅读时间,换玩iPad的时间等等。 让孩子能够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同时也知道时间不能再生,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省出来的才能有,一共就这么多。这样还能让他更理解时间,从交换的过程中也懂得了一些理财意识,岂不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