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啊,不就像一次志愿填报吗?

人生啊,不就像一次志愿填报吗?

2017-06-25    13'10''

主播: -赵大胆-

633 7

介绍:
感谢您的收听,🎶 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 人生啊!就是一个选择,接着另一个选择。有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些选择将把我们带向何方?尤其是每年高考成绩出来填报志愿的日子…… 高考成绩已经出来了,你也应该填报志愿了吧,那么该怎么填志愿呢? 刚高考完的孩子们才蹦哒没几天,心又忽然悬了起来,时间过得太快,刚丢完课本,这就准备出成绩,准备填报志愿了。 “志愿”这个词,听起来就很前路一片光明,志向和愿望,不正是青年人的特权? 我还记得自己当年高考志愿填写的时候其实也和你们一样,捧着厚厚一本的志愿指南勾勾画画,拿着那点分数精打细算,改了又改。 其实如今想起来,那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的选择罢了,从高中校园走出的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在哪座城市,没有特别的偏好,却无故的紧张和干着急。 那个时候眼界太窄,眼之所见仍有局限,不过也没办法,教育的弊病总是让我们先选择,后体验。不退不换还不包邮。 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比高考志愿重要的东西有很多。不仅不能如愿以偿,而且常常阴错阳差。我们的生活充满变数,还没有倒计时,总是突如其来,让人猝不及防。 这才发现,哪里有什么一劳永逸啊,其实人生也是一场志愿填报,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估量算计,权衡利弊,庆幸,怀疑,最终得到又或者失去。 “分数高一点,选择权就多一点。” 在喊着“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高三岁月里,我和你一样对考高分这件事深信不疑。本以为那只是打鸡血式的自我激励,毕业之后再回想起来,忽然觉得那句话说得残酷,却不无道理:“分数高一点,为的就是让自己选择多一些。”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啊,考研分数高一点,就能选择去心仪的学校,工资高一点,就能选择不过捉襟见肘的生活;综合能力值高一点,就能主动选择实习单位而不是被动选择;条件优质一点,就能够配得上喜欢的人。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就是被量化的,分数高的那一个,排名靠前的那一个,销售额高的那一个......才是更安全的,甚至可以比别人优先选择一些东西。 我们常常抱怨世界不公平,对啊,天平总是向金字塔尖的人倾斜。不只是高中,在大学、工作,往后生活中种种都如此。天生有资本的人,好像就是拥有更多的权利。他们有资本浪费,有资本选择生活“去做什么”,却不是被动地“只能做什么”。 “如果决定不了学校与专业,就先去大城市看看吧。” 很少有人在十八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与其说是自己选的专业,不如说是读“父母觉得好”的专业和“容易找好工作”的专业。 昨天高考成绩刚出来就有人问我,自己的分数并不高,不知道能去哪里,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我说:“你要么根据你的分数选一个好学校然后挑专业,要么选一个好专业然后挑学校,如果决定不来学校和专业,就先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大城市吧。” 每个城市的气质是不同的,你在一座城市里生活四年,或多或少会沾染其中的气息。有人喜欢北京人有些痞气又仗义的亲切感,有人热衷于陕西的深厚文化和美食小吃,有人到广州之后爱上了广东话,靓汤和姜撞奶,文艺的女同学被上海的诡秘云彩和深秋的清冷空气感动得不行,而从不爱出门的宅男却爱上了绕着深夜的西湖骑车兜风。 城市太大,容易让人感到无力和渺小,也给了人更多的包容和实现梦想的机会。不仅是准备报大学的学生,甚至很多大学生,毕业生,年轻的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那就先在大城市里多待一会儿吧。感受一下时代落在一座城市之上的脉搏,感受一下最为先锋的艺术和观点,去成为那第一批接触新鲜事物的人,去和那些奇奇怪怪的人交朋友。 去打开自己,像展开一张地图一样展开自己。 “高考失利算什么?很多人的人生都是被调剂的” 我还记得大一刚开学的时候老师问我们为什么想读这个专业?有同学在下面小声嘀咕:“还不是被调剂的”“还不是家长做主的” 这样的人其实并不少见。他们没有读着最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心里或许还带着后悔和不甘。觉得这一辈子都完了。其实这没什么,跌倒了再站起来是人之常情,就怕你在趴下的地方安营扎寨,末了还自我安慰,时运不济,就这样吧。 高考失利真的没什么,就怕你的悲苦意识从高中蔓延到大学,蔓延到往后的生活中来,觉得自己的一生都是被调剂的,拿不到最心仪的“第一志愿”,没有考上最好的学校,没有和最爱的人白头偕老,和最想要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其实你越往前走,越发现我们能把握的东西其实不多,过去改变不了,未来的也预测不到,仅仅抓住现在所能把控的东西已经是万幸。高考失利只是下差了一步棋,而人生这盘局才刚开始呢。 人生那么长,真的很像一次漫长又焦灼的考虑志愿填报啊。 我正在努力考上理想的人生,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