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FP第二季 | 安伦杰: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TIFP第二季 | 安伦杰: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2021-09-04    10'14''

主播: 中国慈展会

3957 0

介绍:
大家知道青色是什么颜色吗?其实青色是属于中国独有的颜色,当我们在说朝如青丝暮成雪 的时候,青丝是黑色的;当我们在说天青色等烟雨的时候,青色又变成了蓝色;当我们讲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时候,青色就变成了深蓝色。那到底青色是什么颜色呢? 其实中国的颜色的定义从来不像西方有一个非常科学严格的定义,比如说有RGB色、潘通色。中国对于颜色的定义是非常具有人情味和哲学思考的。 青色在中国的定义里面就是代表生命的颜色,所以所有刚刚诞生的新的事物的颜色都可以被叫做青色。 因此刚刚长出来的头发叫青丝,刚刚长成的豆蔻少女叫青娥。 甚至我们会讲到青年,青春为什么偏偏是青年,而不是绿年蓝年?因为青年就是代表最有生命力的这一群人,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有意思最奇妙的地方。 很多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或者非手工艺的印象都是这样子的。在一个昏暗潮湿的老房间里面,一个老爷子一个人默默的做着自己的手工艺。因此我们经常说要去做非遗扶贫,我们觉得他们是需要被帮助的一群人。 曾经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08年汶川地震之后。因为受灾,当地是羌族聚居区。当地有非常多的羌绣绣娘们,因此很多的公益机构都纷纷开展了羌绣的帮扶扶贫项目,通过帮助这些绣娘们打造羌绣的公益产品,以及企业的爱心购买、消费者的爱心捐赠,来给这些羌绣绣娘们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收入和生活。 灾后的头两年项目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获得了非常可观的订单和收益。但是,当我上个月重新回到羌寨的时候,却发现做羌绣的绣娘越来越少了。十几年过去,这些绣娘们去哪儿了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大家想一个问题,我们当想到传统工艺的时候,跟非遗其实是很不一样的。 传统的儿童帮扶项目,我们大家都知道,给一个儿童去捐赠爱心午餐,给儿童们建希望小学,这是一个非常长期关注并且持续投入的事情。但非遗不一样,非遗扶贫的本质依然是消费。 我可以通过献爱心去购买一次绣娘的产品,但不会有第二次。所以当灾后的印记逐渐消失的时候,羌绣绣娘们自然她们的订单也就难以为继了。所以,这些绣娘们宁愿出去打工,或者在村子里开民宿开餐馆。不去做羌绣,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去传承羌绣,而是因为相比文化传承更重要的可持续的经济收入。 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到一条新的道路,来让非遗的传承更加的可持续。我们日常经常听到的各种奢侈品品牌背后恰恰就是手工艺。 很多的皮具皮包,背后是传承百年的意大利手工皮具家族。我们看到的高定时装秀上的这些晚礼服,背后都是高定的手工刺绣工人。 那么同样是手工艺,为什么中国的非遗和手工艺只能成为去扶贫的对象?因此我们希望能够让每一个人看到手工艺真正的价值,看到它最美的那一面。 大家都看过延禧攻略,延禧攻略里面的团扇和皇后穿的龙袍,都是用一种很特殊的工艺叫做缂丝制成。缂丝,是所有非遗手工艺里面最难的非遗之一,因此也被誉为一寸缂丝一寸金。一把小小的团扇,一个绣娘要织整整一个月才能完成。因此这样一把团扇的售价高达5000块。所以这样的产品是脱离时代的,很难走进我们的生活,但是这样的工艺却又是极为珍贵的。如何才能让它重新回归生活?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李宗盛大哥大家都知道,台湾的音乐教父,他本人还创立了一个手工吉他品牌叫李吉他,每一把吉他都是匠心制作而成。因此李宗盛特别希望能够用真正的中国手工艺和吉他结合,所以他和我们合作的陈文老师——缂丝大师一拍即合,联手打造了全世界第一把缂丝吉他,名字叫做破茧。破茧,就是破茧成蝶的意思,既寓意我们的丝绸诞生的这个过程,同时也象征着我们的非遗缂丝手工艺能够破茧重生。这样的缂丝吉他才是真正能够代表彰显中国真正非遗手工艺魅力的产品,也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真正的奢侈品。 但如果光做奢侈品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把非遗做成曲高和寡,脱离群众的东西。那么,有没有一种非遗是既能体现非遗手工艺的精湛和珍贵,同时又能实现低成本高产能的?我们团队花了三年的时间走遍全中国,超过上百项非遗技术,终于找到了其中的一种答案的可能性。 金箔,大家可能都见过,在故宫的龙柱上、寺庙的佛像上。金箔因为它非常特殊的材质,所以经过我们金箔匠人的千锤百炼之后,它的厚度仅仅只有0.12微米,薄薄如蝉翼,所以一张手掌大的金箔,它的制作成本不到20块钱,所以这样的金箔是真正可以实现产能和量产。 因此,我们用金箔和水墨打造了第一款中国的金箔水墨酒杯——高山流水。因为美酒就是用来和好友们举杯相庆,庆祝我们的友谊的。而高山流水,无疑就是能够最能彰显我们友谊的这么一个故事。 因此,我们选择了高山流水里面最经典的4个元素,山水松石,分别用金箔和水墨打造而成。这样的产品既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也不是需要大家去扶贫献爱心的非遗帮扶产品,而是真正属于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拥有的当代非遗产品。那么当我们打造出这样每个人都能拥有的非遗产品之后,这就够了吗?我们在讨论产能、谈论规模、谈论成本的时候,的确让非遗产业发展的更好了,但是总觉得缺了一点点精气神。 因为手工艺手的背后其实是人,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光讲产品,更重要的其实背后匠人的灵魂。我们有一位风筝老师,他被誉为风筝王。因为他打破了一个吉尼斯纪录,世界最长的风筝。他制作风筝7200米长。所以我问老爷子,您为什么这么喜欢放风筝?老爷子跟我说,他每一天都要放风筝,因为每一天虽然都有风,但每一天的风都是不一样的。 我又问老爷子,能不能说点什么来鼓励年轻人来重新玩风筝?可能风筝只有咱们小时候才会玩。不像其他的传统的非遗老师一样会跟你讲匠心,讲非遗的艰辛。老爷子跟我说,我们为什么要玩风筝?因为风筝代表着我们人类对于天空最初的探索和勇气。 那一瞬间,我就被击中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的传承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和灵魂。我们不去谈论单纯肤浅的匠心,而是要深入挖掘每一个非遗记忆和每一个家人背后能够跟每一个消费者之间产生灵魂共鸣的东西,这才是能够深入人心打动人心的东西。 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无疑是国潮的时代,我身边每一个年轻人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手工艺充满了好奇,尤其是90后和00后们,重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追随者。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依然停留在符号化的龙、太极、十二生肖这些东西上。 因此,我们的使命就是希望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能够重新认知真正精华的中国文化,并且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中国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让中国文化重新在世界版图中找到属于它的坐标。这是值得做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的事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