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苏轼

《江城子》苏轼

2017-07-25    11'16''

主播: 柳醉春烟

337 4

介绍:
江城子·江景 [宋]苏 轼 [作者简介] 苏 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原文]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译文]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赏析】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著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起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谓天衣无缝。弹筝人三十多岁,风韵娴雅,貌美如花,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何处飞来双白鹭”中的“双白鹭”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竟使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把乐曲的哀伤一步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的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暗承“依约是湘灵”,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