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风起雨不留,天凉好个秋》

《寒露:风起雨不留,天凉好个秋》

2017-10-08    10'19''

主播: 鱼非子老师

245 2

介绍:
寒露:风起雨不留,天凉好个秋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0月8日10时22分前后,将迎来寒露节气。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褪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正式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晨间草叶上,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在广东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意思是天气变凉,再不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了。可见,寒露期间,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季节的变化。更多的地区,人们开始用“寒”字来表达自己对天气的感受了。  寒露时节,天气转寒,少不了的是联翩而至的秋风秋雨。汉武帝刘彻在《秋风辞》中就写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阔渺无际的豪情底下,潜藏着一丝挥之不去的萧瑟。白居易《池上》则更为冷清:“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平淡的文字间洋溢的,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愁绪。 不过描写秋风的历代名篇中,还要数欧阳修的《秋声赋》最为出色: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风起了,雨也来了,秋日的风和雨似乎总是缠绵在一起,在这个季节伴随我们左右。作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就曾慨叹北方秋雨简单萧索的况味: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同样是秋雨,在张爱玲的笔下,又是另一番景象。或许,这就是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吧。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古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睛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一年四季中,如果将冬季作为万物蛰伏生发之始,那么秋就是经过脱胎换骨、走向新生的过程。落叶流风,夜寒秋思,将一个结束与一个开始联结在一起,于是并不悲凉。在这个时节,虽有秋风寒雨,但同时也有清菊红叶,旷天高云。正如郁达夫所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