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慈心於物」(一)第24集

太上感應篇「慈心於物」(一)第24集

2023-12-07    07'27''

主播: 慧來學習平台

152 0

介绍:
太上感應篇「慈心於物」(一)第24集 凡是積功累德的善人,不但是親親而仁民,而且他的慈悲心能遍及到萬物。 「慈」就是仁心,為萬善的根本。慈有兩種意義,一是救濟貧窮,拔除痛苦;二是戒除殺生,並且要放生。這是積德累功的本,也是做善人的根。 《大藏經》說:「人若是不殺生,愛護所有物命,以及放生施食,就會得到長壽的果報。」現在一般人家的小孩子玩遊戲,經常會傷害到像昆蟲、小鳥等類的小動物,這是長輩們應該要切實禁止的。傷害小動物會損害孩子的福報,而且助長了孩子的殺機,等他長大之後,做人就不懂得仁慈寬恕。 至於將熱水澆潑在地上,或是燒火掃地的時候,多會傷害到螞蟻之類的小蟲,這也是應當要戒除的。凡是見到一切眾生投身死地時,例如飛蛾撲向燈火,蟲子墮在網子裡,麻雀小鳥被打傷,螞蟻被踏到,魚蝦被網住等等,都要方便救護,保全它們的性命,這些都是福報大、壽命長的人所應有的善行。 《普賢行願品》說:「若是能使眾生歡喜,則一切如來都會歡喜。這是因為諸佛如來,都以大悲心為根本的緣故。因為湣mǐn念眾生,而生起了大悲;因為大悲心,而生起菩提心;因為有了菩提心,而成就等正覺果位。對眾生來講,最愛的就是自己的身命。對諸佛而言,眾生就是他們的最愛!所以能救眾生身命,就能圓滿諸佛的心願。」 從這裡可以看出,諸佛菩薩千言萬語,無不是在教人救拔眾生的痛苦。所以勸人放生,就是啟發人的慈悲心,也是長久安樂的善因。而勸人殺生,則是啟動了人的殘忍心,是長劫招感怨仇罪孽的根本。同樣是一句話,可以造福,也可以致禍,所以我們講話,怎麼可以不謹慎呢? 【例證一】 漢朝的楊寶在九歲時,見到一只黃雀被兇猛的鴟chī鸮xiāo咬傷,掉落在地面上。結果落地後又被很多螞蟻圍困。楊寶就趕快救起黃雀,放在箱子裡保護,並用黃花餵食。等黃雀的傷養好之後,就把它放走。 有一天傍晚,一位黃衣童子來向楊寶拜謝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在前往蓬萊的路上經過此地時遭遇災難,幸而被你所救。為了感謝救命之恩,我把這四個玉環送給你,它能使你的子孫將來做官,都能做到三公的高位,而且他們的操守就跟這玉環一樣潔白。」黃衣童子講完就不見了。 後來楊寶生了楊震,楊震生了楊秉,楊秉生了楊賜,楊賜生了楊彪。祖孫四代全都官居三公,品德操守都非常清白。 【例證二】 明朝的沈萬三,有次看見人拿著幾百只青蛙準備宰殺。沈萬三心中不忍就把青蛙全都買了下來,並把它們放到池塘裡。 有一天,他經過池塘邊,看見一群青蛙圍著一個瓦盆呱呱地叫,好像在說:「沈萬三啊沈萬三,瓦盆請你帶回家!」於是他就將瓦盆帶回家,當作盥洗用具。 在用瓦盆洗手時,戴在手上的戒指偶然掉到盆裡,隔天早上才發覺。去找的時候,竟然發現滿盆都是戒指。沈萬三感到非常驚奇,就用金銀放進去試試看,結果滿盆都是金銀,才知道這就是所謂的聚寶盆。從此沈萬三的財富,富可敵國,無人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