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孝」(一)第29集

太上感應篇「孝」(一)第29集

2023-12-15    07'27''

主播: 慧來學習平台

166 0

介绍:
太上感應篇「孝」(一)第29集 孝子必先要安定國家,因為國家安定了,家庭才能夠安定,然後才能實行孝道。所以古人尋求忠臣,必定求於孝子之門。忠孝兩全才是做人最高的德性,然而也有忠孝不能同時盡到的。所以要將情形分開討論,才使得人人都知道能隨著情況不同而盡己之孝心。 顏光衷先生說:「天下哪有真正不孝的人?雖不孝,若是稱他孝順,他就很歡喜。如果說他不孝,就會生氣而慚愧。在人面前還會裝模作樣愛面子,不敢像私下那樣放縱,這也說明良知還未完全泯滅。只要擴充這個良知,便是大孝生起的根苗。果能明白此理,則做父親的就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做子女的也懂得如何克制習氣。」 養成小不孝的原因有四種: 第一是驕寵:父母過度寵愛孩子,經常隨順他的性子,稍不如意,他便不堪忍受。常讓他佔便宜,安逸享樂,讓他操勞家務便不習慣了。如果孩子有過失,父親卻不忍心督責,則孩子就敢冒犯父親。積下這些驕縱習氣,在人前無法展現身手,唯獨在父母面前可以抖威風。 第二是習慣:孩子的語言粗率慣了,便敢頂撞父母。動作隨便慣了,便敢不守禮節。父母自己省吃儉用慣了,孩子就想不起父母的恩德。父母平時抱病忍受苦慣了,孩子就不懂得關心父母的身體狀況。 第三是樂縱:孩子見到同輩非常熱忱,面對父母就感到悶悶不樂,甚至敢明白表示,父子兄弟俗不可耐,不喜歡和他們待在一起。這哪能生起孝悌的觀念呢? 第四是忘恩記怨:俗話講「恩習久則愈忘,怨習久則愈積」,這是人之常情。偶而一次的佈施人會容易感恩,可若常受接濟,反而會生出多寡的分別心。偶而見一次面,令人倍感親切,相處久了也會生出猜測嫌疑。更何況父母兄弟常常在一起,總認為是理所應當,對眼前的大恩大德視而不見。 然而,這不是說子女沒有真性良心,只是積習久了,不知這是錯誤。所以應當急急喚醒、早早克治、時時思量。不要認為父母慈愛自己,總會包容。不要以為世道人情衰薄,別人還不如我。小不孝慢慢積累,就會變成大不孝,能不引以為懼嗎? 【例證一】 唐朝的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親雙目失明,他就傾家蕩產到處求醫治療。事奉母親三十年,非常恭敬小心,連晚上都不脫帽子和外衣。每逢佳節或是良辰美景,他一定扶著老母親赴宴,和大家有說有笑,使母親忘掉失明的痛苦。 後來母親過世了,崔沔miǎn傷心到吐血,並且發心為母終身吃素。他敬愛哥哥姐姐,就跟孝敬母親一樣,對待甥侄好過對自己的孩子。所得薪俸都分給親人,並且說:「母親既已過世,我沒辦法表達孝心,想她老人家在世時,最掛念的就是哥哥、姐姐、外甥和侄子這四五個人。所以我要好好厚待他們,這樣做或許可以安慰母親在天之靈。」後來崔沔官做到了中書侍郎,他的兒子為賢明的宰相。 像崔沔這種人實在是真正的孝子。母親在時,能盡力使老人家歡心,母親過世後,又能完成她的心願。然而世上卻有身居富貴、有錢有勢,對待兄弟姐妹卻和陌路人一樣;刻薄自己的雙親、岳父母,就如同無關的外人一般。看到崔沔這樣的孝心,能不感到慚愧嗎? 【例證二】 張義每天清晨,都非常虔誠地向上天禱告,懺悔以往所犯的罪過。有一天,他忽然被鬼卒攝到陰間,判官出示了記載他生平所犯罪過的黑簿bù。 其中所記,因為他虔誠懺悔,大都已經消除。惟獨剩下一件惡事,就是張義在年少時,受到父親責罵,沒認錯反而以兇惡眼光瞪父親。這才知道不孝的罪過,很難懺悔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