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墨的画卷,写意的诗篇

周庄:水墨的画卷,写意的诗篇

2017-03-31    21'56''

主播: 菁华诗语

88 1

介绍:
周庄:水墨的画卷,写意的诗篇 一 知道周庄,是因为陈逸飞先生。他生前为周庄创作的系列油画作品,让这座江南小镇声名远播,继而获得了“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 接下来,又因为余秋雨先生多篇精美的散文,作家毕飞宇笔下凄美冷艳的《摇呀摇,摇到外婆桥》,以及吴冠中先生那句“黄山集山川之美,周庄集水乡之美”的妙语,让周庄成为了我心驰神往的地方。 后来,又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周庄是我的偶像作家三毛的心灵故乡。 三毛一生喜爱流浪,她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全世界。但当她一来到周庄就哭了,她感觉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临别时,三毛流着泪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 于是,周庄从此也成了我魂牵梦萦之所在。 二 今天,周庄,我终于来了! 到了周庄,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镌刻着“贞丰泽国”的石牌楼。这巍然矗峙的牌楼,便是古镇周庄的标志。 据导游介绍,“贞丰泽国”这四个大字,为著名书法家沈鹏所写。走到牌楼的背面,横额上书“唐风孑遗”则是著名书法家费新我老先生在晚年高龄的时用左手题就。 单就从这座内涵深厚的石牌楼,我们就可窥见古镇周庄的古风遗存与文化底蕴。 走过牌楼,我的眼前便立刻展现出了一幅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墨画卷。 古镇周庄,唐风习习,宋水依依,烟雨濛濛,春光袅袅,不愧为江南第一水乡,更不愧为中国水乡古镇风貌的“活化石”。 这里的水巷古桥,石街深宅,骑楼廊坊,河埠水阁,在来往舟楫和健美的船娘,俊朗的艄公衬托下,美得如梦幻,又如图画。难怪总有人把周庄比作东方的“威尼斯”呵! 而在我看来,周庄的美,一则在于它古朴纯净的自然风景之美,二则在于它底蕴醇厚的水墨文化之美。 三 周庄,作为中国文联文艺家生活创作基地,众多的文艺工作者曾来到这里采风、创作和生活,他们以周庄为背景,创作了大批脍炙人口的文学艺术作品。 此外,我国的许多电影导演和演员,也把周庄作为最佳的外景地,先后在这里拍摄了数十部电影和电视剧。张艺谋曾说过:“在周庄拍片子,很令人满意。” 可见,艺术家们追求的正是周庄这种“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氛围。 自然景观、文化元素和悠久历史相互结合,便形成了周庄令人叹为观止的诸多人文景观。 像张厅、沈厅、叶楚伧的故居、全福寺、迷楼这些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都安静地飘浮在周庄的小桥、流水与青石板上。 大家都知道,周庄还有一条著名的文化街,里面有开茶馆、开药铺的,有打铁、有刺绣的,有纺棉花,编竹器的,有捏面人,制木器的,有写书法、搞绘画的……其间,弥漫出浓浓的传统文化的气息和韵味。 近些年,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也落户了周庄,加之先前历史悠久的南社百年书院,在周庄温润而清朗的空气中,我们能感受到那四处洋溢的水墨之香。 四 来到周庄,一定要去看看被誉为“江南民居之最”的沈厅。它不像张厅,简单地逛逛就行了,因为张厅的特色就是“轿从门前进,船从家中过”。 沈厅,它是一座富丽堂皇又别有洞天的“七进五门楼”,其主人沈万三,元末明初人,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号称江南第一大富豪。 沈万三有多富有呢?民间流传的说法很多。有人说:“沈万三有一只聚宝盆,金银财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还有人说:“沈万三有点石成金的特殊本领。” 后来,据专家们考证:沈万三的致富的原因有三。一是,靠种田发的财;二是,沈万三继承了人家的财产;第三,沈万三发财靠的是在急水江上和外国人做生意。他把江南一带的刺绣、丝绸卖给外国人,做外贸赚了大钱。 明初时,沈万三富可敌国,可是,枪打出头鸟。皇帝朱元璋觊觎他的财富,后来找个理由把沈万三发配云南,家产全部充公。 现在的沈厅,是沈万三的后代在清乾隆时建造的。 在沈厅的沈万三塑像旁,一副对联引起了我的关注,上联是:甲万户起南浔周庄江南聚宝;下联是:称三秀居东宅客金陵浜东藏银。这副对联形象地概括了沈万三的一生,让人感慨万端。 后来,沈万三的弟弟沈万四,因不愿重蹈哥哥的覆辙,主动捐钱为乡里做好事,在沈厅旁边修建了一座富安桥。富安桥的名字,表达了他富了以后祈求安康的质朴心愿。 五 叶楚伧的故居,也值得一看。叶楚伧,是著名的南社诗人,曾经担任过国民党江苏省政府秘书长,他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政治活动家和新闻出版家。 而矗立在南湖园中,殿宇轩昂,飞檐高翘的全福寺,则是周庄人文景观中的重要一景。 清初,书法家李仙根寻访全福寺,挥毫写下了“水中佛国”四个大字,后来,被制成匾额悬于山门之上,给全福寺增添了许多光彩。 全福寺的前面就是迷楼了。迷楼位于贞丰桥畔。迷楼为什么有名呢? 原来,在清朝末年,一些进步的文化青年成立了一个团体,叫《南社》。那时,南社成员柳亚子、陈去病、王大觉等人都喜欢在这座酒楼里喝酒吟诗,他们还以酒楼为题,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后来,这些诗篇被编成了《迷楼集》。 那么,这里为什么被称为“迷楼”呢? 以前,南社成员们在此饮酒作诗时,觉得这里和周遭的一切都很迷人,因此,就风趣地把酒楼称为“迷楼”。另外,还有一个用意,就是转移反动派的视线。 如今,迷楼里陈列着南社成员的照片、著作和一些书画作品,以及当代书法家书写的《迷楼集》中的诗句。 据说,现在有人专门从事南社的相关研究,所以,迷楼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六 游览周庄,双桥是不能不去的。携着春风,到双桥上走一走,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陈逸飞先生的尊敬与景仰。 因为双桥和陈逸飞先生,相互成就也相互依存。没有双桥,就没有后来的陈逸飞;没有陈逸飞,就没有今天的周庄! 双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它是最具水乡特色和古镇神韵的两座桥。双桥的桥面一横一竖,桥洞则一方一圆,外形很像是古代人使用的钥匙,所以当地人称它为“钥匙桥”。 双桥为什么会这样出名呢? 1984年的春天,上海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坐着一叶扁舟来到周庄,看到了双桥,他仿佛回到了记忆中的童年。于是,就以双桥为背景,创作了一幅题名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 后来,这幅油画连同他的37幅作品一起在美国著名的哈默画廊展出。这幅《故乡的回忆》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于是,被画廊主人哈默先生用高价购藏了。 同年十一月份,哈默先生在访问中国时,将这幅油画送给了邓小平。 1985年,这幅画又经过陈逸飞加工成为了当时联合国首日封上的图案,一时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睐。我记得,这枚首日封,我父亲就有收藏。 因为这样的背景故事,周庄,从此声名鹊起。 有人说,陈逸飞的厉害就在于“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是的,这其实是中华文化的魔力吧。 可以这样说,陈逸飞先生的画让双桥走向了世界,而双桥则是古老中国打开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 周庄,最让人留念的是双桥,双桥也是周庄的象征,它承载了历史,记载了文化,更昭示了未来。 七 从双桥下来,我趁兴去了“逸飞之家”。 “逸飞之家”是周庄人民在陈逸飞先生2005年离世后,为纪念他,感谢他对周庄作出的贡献而修建。 的确,周庄有今天最要感谢陈逸飞,正是他多情的画笔,让无数人怀着敬仰的心情、迈着追寻的脚步来到了周庄。 我想,其中很多人不是来周庄看风景的,他们是为了瞻仰,为了寻梦,他们是要用心灵来品读周庄,品读中国文化…… 乘一艘小小的木船,在周庄窄窄的河道中悠悠滑行,一个接一个桥孔从头顶轻轻掠过……两岸柳丝纤柔,人影络绎,随风婆娑。 站在桥上的人,低头看船上的我;坐在船上的我,抬头看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春水漾心头。 只是,站在桥上的人,摩肩接踵;而坐在船上的我,目不暇接…… 八 在周庄旅游业空前繁荣的今天,浓重的商业气息和金钱味道,使曾经清凌凌的河水,深幽幽的街巷失去了往日的澄澈和宁静,而那桥面上再也没有了悠然飘过的才子佳人,处处是蜂拥的人流,喧嚣的市声。 周庄以前的文化街,现在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商业街。各类商贩们在尽其所能地吆喝叫卖,力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原来的特产阿婆茶、万三糕已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曾多次在央视中露脸,号称“肥而不腻,酥而不烂,席上珍品”的万三碲,吃起来也是索然无味。据说,这都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结果。 多年前,在周庄的旅游业被染上了商业色彩时,陈逸飞先生就说过:“是我害了周庄。”那时他看到了周庄繁华背后存在的隐忧和破坏。 不过,最应感激陈逸飞的是周庄老百姓,是他让周庄名扬天下,并让他们走向了富裕之路。 只是,在过度繁荣的背后,周庄,又失去了什么呢? 此刻,我的心里有个声音在呐喊:请不要让铜臭味把周庄淹没!请还它一个纯粹的世外桃源! 九 流水如诗,石桥如画。周庄,就应是那个玉立在温柔水乡的恬淡小镇,安卧在心灵深处的宁静之乡。它是我们精神的后花园,更是中国文化的后花园。这座花园,应该永远诗意地绽放,散发出水墨的芬芳…… 恍惚间,我看见门外的双桥上,有一位穿着蓝花旗袍的少女,撑一把纸油纸伞,在凭栏远眺;而桥下,一位穿着白衫的少年,在烟雾氤氲中,正独立舟头。 此情此景,应该是出现在陈逸飞的画板上,戴望舒的雨巷里,还是《牡丹亭》的昆曲中呢? 一个青丝飞舞,一个衣袂飘扬,温婉了时光,绚烂了年华!我感觉,有一湾春水静静地在我心田流过…… 这,就是我梦里的周庄吧? 当离开周庄的时候,我轻声跟自己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
上一期: 小伊达的花
下一期: 坚定的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