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的年轻人真敢穷

这届的年轻人真敢穷

2018-12-07    15'07''

主播: ·哥特·

633 2

介绍:
起初,我只是想买一部刚上市的iPhone, 月还600,完全可以负担得起。 后来想买的越来越多, 于是开通了信用卡、花呗、网贷, 拆了东墙补西墙,分期不行就套现。 很快,我的工资就跟每月还款额持平了……”   调查显示,部分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已经工作的90后,人均负债12万+。   “3号中信爸爸,7号微粒贷爸爸,8号平安爸爸,10号花呗借呗爸爸,23号广发爸爸……”   一个90后的破产是如何开始的?   2018年11月12日凌晨,双眼布满血丝的晓文扔下热得发烫的手机,一头栽到床上。   整整两天两夜,她不吃不喝不睡,在今年双11抢了51件日化用品、32件衣服鞋帽、27份零食、17款美妆、9支口红、6件电器、4个包以及2箱减肥药……共计148个订单。   48小时内,她不眠不休地花了2万多块钱。这个数字,相当于她三个月工资。   为了凑够这笔预算,她赶在双11之前申请了一笔小额网贷,绑定了两张信用卡,还利用支付宝双11大促提升了花呗额度。没想到最后买嗨了,不仅所有借贷额度触顶,还有小两千块钱的商品只能走分期付款。   “接下来大半年真要喝西北风了!”   按照晓文目前每月存款1000多来算,双11一天花的钱,她需要一年半才能还完。   可是网贷不等人,花呗不等人,信用卡逾期利息翻倍,如果不能在下个还款周期按时入账,她就要面临罚息、催收、利滚利。   而下个还款周期,很不幸,撞上了双12。   “双11基本买得差不多了,双12活动力度不行,不会花这么大力气了,但也要大概买一买,海淘代购是重点,有几件彩妆要入,还有这次没抢到的限量款……”   她拿出自己做的双11扫货思维导图,对照着购物订单,一件一件划掉已购商品。   在确认第148单支付成功后,晓文在连日奋战的虚脱边缘给公司领导发了条请假短信,心满意足地昏睡过去。     毕业2年半,晓文成功把自己的存款从三四千变成了三四万,负的。   第一年,她来北京找工作,在地铁上看到同龄人几乎人手一部iPhone,工资还没拿到手,就狠了狠心,在网上打白条买了一部。   上班后,老板给新人打鸡血,说要冲业绩、拿融资、搞上市,鼓励大家轮流值班、不舍昼夜、“大干快上20天”。   晓文住得远,不方便,只好搬到公司附近租了一个单间,押一付三,她负担不起,于是开了人生第一张信用卡。   3个月后,项目死了,融资断了,晓文一个半月工资伴随老板一场声泪俱下的散伙饭,烟消云散。她从此进入一场负负不断的债务循环。   第二份工作,晓文进了一家大型4A公司,虽然起步低、赚得少,但是机会多、牌面好,东三环,大高层,精英出没,金领云集。   在这里工作没多久,晓文就慢慢被环境影响,以破产阶级的财务实力,过上了资产阶级的情调生活——名字必须英文的,穿戴必须牌子的,包包最好限量的,外卖不能重样的。     每次在商场的试衣镜前偷偷看吊牌上的价格时,晓文都会想起那句职场箴言:你消费了什么,就代表你是谁。   于是买,买,买。   喝水要用迷你速热茶吧机,2000块。大牌包包买不起,上网租,每月1800。   如影随形的,是越来越大的债务窟窿——两份网贷,三张信用卡,借呗花呗,分期白条。   如影随形的,还有越来越刺耳的社交噪音,比如:   《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 《不给你买YSL的男孩,不配说爱你》 《20岁时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没有任何意义》 《越爱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节省的人越没钱》 ……   晓文渐渐被说服了——自己拼命加班,没有双休,努力程度不比公司任何人差,“生活压力这么大,买点好东西愉悦自己,也没什么错吧”。   可是晓文没意识到,大城市里的社交圈,月入5千和月入5万的人在共享同一套消费主义。   一个月工资拿到手,交够房东的,扣除还债的,留足人情往来的,剩下不够活着的——这是她。   一个月收入拿到手,留够理财的,存够养老的,交完房贷车贷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她的主管、老板、客户爸爸,还有开跑车来上班的富二代同事。     “除了我爸妈,这世上对我最‘好’的恐怕就是银行了。”晓文苦笑着说。   去年夏天,她借的信用卡到期还不上,打电话给发卡银行,理财顾问帮她以“外出旅游”的名义贷了一笔现金。   “打完电话瞬间到账,效率贼高!”她从此学会以贷还贷,拆了东墙补西墙。   没过几个月,这位理财顾问又打来电话:“上次花得爽吗?需不需要再贷一笔?”   当时正赶上北京房租大涨,房东向晓文下达最后通牒:涨租800,不续走人。她东拼西凑还是拿不出未来三个月的房租,急得热锅上的蚂蚁,只好又贷了1万。   到此时,她每个月需要偿还的信用卡分期、消费贷款、花呗借呗和购物分期加在一起,已经逼近她每个月的工资额。   她想过节流,少买几件外套或者少去几次聚餐,可是这类花销省不了太多钱不说,还会降低自己的社交存在感和参与度。   她想过搬家,住到五环外去省一笔房租,查了查地图,超过一个半小时的通勤让她望而却步。她也想过跟别人合住一间,可实在没法安置几大箱衣服鞋子和养了半年的宠物猫。   升级的生活她憧憬过,可降级的生活她不敢想。在涨薪速度远远赶不上涨价、涨租和消费欲望增长时,她陷入一种被称作“自杀式消费”的死循环。   为了让这个循环能撑持下去,晓文把自己逼成了一个滴水不漏的财务高手——   最开始,她只有1万块钱的花呗额度,2万的借呗额度,两张信用卡,A卡能刷1万,B卡能刷1万2。   日常花销,花呗优先,因为花呗有一个月免息期;   花呗满额,再刷信用卡,但最好别刷满,怕影响评级;   A卡账期临近,如果还没发工资,可以先从借呗取现转到A卡;   B卡到期,如果没钱可还,可以向B银行申请旅游/留学/医疗等等随便哪种好通过的消费贷款,解燃眉之急。   每月工资拿到手,先还借呗,它是浮动利率,越早还上利息越低,然后再还银行贷款。花呗不用管,开通自动还款后,账期一到,它会像一只爬虫,自动“搜刮”你绑定在支付宝上的全部银行卡,你连密码都不用输。   一顿操作猛如虎,很快,晓文的花呗提额至2万,借呗提额至3万,A卡、B卡都变成2万。   一切看起来严丝合缝。梳妆台上的化妆品越来越多,柜子里的新款越来越多,可以透支的钱越来越多。     直到有一天,晓文用借呗取现还花呗,被支付宝检测到,把她的花呗封停了。   链条的一端断裂,信用卡还不上,银行贷款到上限,工资遥遥无期,可是TF口红不能不抢、办公室聚餐不能不去、健身房私教课不能不上……   晓文被迫开辟了网贷这个第三战场。   “秒级审批,3分钟到账,20万额度,无抵押贷款!”   她找了一家被水军评为五星的网贷平台,借了6500元,结果实际到手只有5900元,手续费扣了600,加上利息要还7900元。   “太坑了!”   她赶紧从别处凑钱补上窟窿,换了另一家额度较小但日息稳定在万分之五的网贷平台,继续这种“透支-借钱-还钱-透支”的循环。   截至今年双11结束,晓文的各平台债务累计超过4万,大概等于她半年的工资。“信用卡明年春天能还完就不错了,其他分期已经排到19年12月份。”     “最起初,我只是想买一部刚上市的iPhone,月还600,完全可以负担得起。   “后来想买的越来越多,于是开通了信用卡、花呗、网贷,拆了东墙补西墙,分期不行就套现。   “很快,我的工资就跟每月还款额持平了……”   这样花钱的年轻人,晓文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数据表明,部分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   以2018年应届生平均薪资5429元计算,第一批95后一出校门就平摊了人均10万元的债务。而已经打拼了几年的90后更惨,人均负债12万以上。   今年双11之前,晓文的信用卡银行又给她打电话,说她已经成为本行VIP用户,可以一次性申请一笔12万元的无抵押贷款。   她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我一个没车没房没有存款的人,一下子可以拿12万的贷款?”   晓文脑子里飘过一条前不久看到的新闻:一名硕士生因为借了5万贷款还不起,留下遗书自杀了。   她背后一阵发凉,跟对方说:我暂时不需要。   无抵押贷款、零息贷款和只要一张身份证就能过审的网络贷款,这些都是晓文入不敷出时的“救命稻草”。可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哪天早上醒来时,“发现所有债务数字清零了,一切重新开始”。 文章来源于青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