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58【乐动心影】谈杜琪峰与《三人行》-大天

Vol 58【乐动心影】谈杜琪峰与《三人行》-大天

2016-07-29    12'56''

主播: 心灵之声·文艺调频

21 2

介绍:
众生有罪,犯错与本恶——谈杜琪峰与《三人行》 文/叮叮 编辑/颜画 “这些年,港片没落,观众已经不吃这一套了。做人,总是要懂变通的,你想要票房好,又不肯研究,迎合观众的喜好,当然赚不到钱了,你看看人家《***》同样也是港片,人家就会融合,也会宣传,结果就不一样咯。”这是前两天,跟一位院线经理聊起三人行,聊起杜琪峰时他的原话。当然在他的位置,考虑的当然是电影能不能卖钱,商人眼里,电影就是个商品,能赚钱的是个好电影,如果这个商品还有点艺术性,那就算是名利双收了。但是杜琪峰偏偏是个例外,他的银河映像除了一半纯商业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喜剧片,剩下那一半,就是不考虑观众感受,不迎合观众喜好,纯粹是他自己想拍,想表达的电影。所以这一部分电影,主流观众是不买单的,票房往往失利,口碑也是两级分化。但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共性,可以一看再看,不二刷三刷你都GET不到那个点。十年二十年以后回头看,依然有深思有感悟有生命力。 老杜自己都说不是大师,他是浪子,没错。也只有浪子才这般的恣意张狂,任性妄为。现场临时写剧本,执着于自己的喜好坚持,近乎苛刻的追求每个镜头的逼真写实。这样的性格特质成就了银河映像的风格化标签,却也形成时下难以融合大众观影口味的尴尬。银河电影同样也是个矛盾体。黑暗、冷峻、富有宿命感;探索人性,善与恶的界限变得模糊。然而往往,他所运用的镜头语言表现又是极度的浪漫,错落风骚的站位,光影的极度反差,残酷美感的血雾,成为自成一派的杜氏暴力美学。在银河的电影中,黑色是影片底色,但残酷中也常常会有一抹亮色点缀,或幽默讽刺,或兄弟情义。这些矛盾、冲突化的观影感受让人觉得银河电影值得玩味。可惜的是这些年港片市场的没落与萎缩,老杜的桀骜终将是要在市场面前做一部分妥协的。对投资商有交代,国内上映要过审,所以他的影片总是被阉割的面目全非,主题偏离。艺术和商业确实就是一个很难融合的命题。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探索过了,讲的深了,观众看不懂,索然无味。《三人行》对绝大多数观众来说,是这样一部解读有点晦涩的电影。 佛说“众生有罪,你我皆同谋”,人性中本善论与本恶论也是争论不休。抛开太深的哲学讨论,来看三人行中警、医、匪三人。是人都会犯错,都会有人性中阴暗恶的一面,身份并不代表人性善恶的解读。本善的警察,执着于把悍匪缉拿归案,为救兄弟不惜做伪证陷害本恶的悍匪。表面看来为了正义,消除罪恶,但是更深一层原因看,第一是自保,从电影中古天乐有一句台词可以看出“杀了他,不是他死,就是我们死”因为陷害栽赃,警察们集体栽坑面临前程不保,坐牢的风险。第二是保兄弟,这种在匪帮常见的义气,这次存在警察之间,从这个层面讲,警匪只是身份行为的不同,有些情感是相通的。原本一个人的错,牵连到所有人的错。一步错,步步错。警察执法的初衷确实为了正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性也是自私、利己、趋利、偏执的,这是人性灰暗的复杂面。 再看医生这个角色,医生的身份代表的是救死扶伤、奉献、敬业。赵薇这个角色本质上确实是非常专业和敬业的好医生,近乎偏执的想挽救所有病人。但是她本善的背后呢?从第一个失败的手术开始,她接二连三的失败,说服悍匪做手术的目的已经不是简单的想挽救生命,她急需一个例子证明她的能力,她没有犯错。影片中的那句被重复多遍的台词"我有错吗,我有问题吗?”手术治病已然不单纯的是医生本职的挽救生命,而是维护她骄傲自尊,证明自己的工具。其次,当她心理的防线被突破,无意中成了悍匪的帮凶,间接害了一名警察时,她的反应让我颇为意外。她意识到自己错了,很后悔,但是她的第一直觉是逃避,赶快逃离这个现场,当被古天乐暴揍时,她即便是情绪崩溃,她口中喊的依然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一个人要直面自己的错误,直面那个愚蠢渺小的自我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心里明知道是错,却死也不肯承认。 最后说说那个悍匪,如果没有那个寒光一现,杀伐果决的“干掉他”,我并未觉得这个悍匪有多么可怕冷血。他强闻博记,善于攻心,还有一口流利的伦敦腔,我甚至一再揣摩他没干劫匪这行当之前,到底接受了怎样的教育背景,生长在怎样的环境,到底是怎样走上这条不归路。与隔壁床钟伯的互动也是相当有爱。但是转折点在他对着电话冷冷的说“干掉他”的时候,那个凶狠残酷,杀机闪烁的眼神,瞬间让人背脊发凉,寒意四起。点醒我他才是一个杀人不见血的恶人,之前的铺垫,只是为了逃脱。片中的台词“什么时候见过贼爱兄弟,不爱黄金的”,事实证明,意气风发,狂炫酷拽的匪帮F4相当义气,他们确实爱兄弟胜过了黄金,黄金也没接着抢,冒着生命危险前来营救老大了。但是最狠的角色还是钟汉良,不但下达指令让他们的弟兄在高压之下作案杀人,还在围得如铁桶一般的环境下营救。明知兄弟们九死一生,为了一已自由,搭上所有人的性命。也要作困兽之斗。也不知道是不是东野圭吾看多了,越来越关注犯罪者的动机,没有人生来是匪,恶意不是徒然存在,匪在入院当下算是弱者,却也被正义之士栽赃,那么他之前的生命历程里,是否也有过这样一次次的逼迫,一次次犯错的累加,短暂封尘的善意终于彻底迷路,走向这万劫不复的本恶之源呢。 医生与警察有善的本心,但是也有恶的迷失,贪、嗔、痴、恨、爱、欲,人性中这些欲念时刻闪现,吞噬人心,犯错难以避免,刹住了,是善意回归,是自我救赎。刹不住,一个接一个错误累加,无法回头,万劫不复。 在影片的最后,警察一遍又一遍的扳动扳机,却屡屡卡壳,他瞬间醒悟,放下执念,挺身营救。医生也在最后的手术中放下自负要强,尽力就好。但是杜琪峰的片子就是这么的讽刺。当警察审视内心,反省自我,向上司披露真相的时候,上司却及时的制止了他,说“那家伙永远都不会醒了”你的错误,只要不说,无需买单;而医生呢,放下固执要强又怎样,手术还是继续失败,把悍匪变成另一个植物人,跟之前执拗的结果也无两样;悍匪玩转全程,蛊惑人心,掌控全局,可最后呢,却控制不到自己的身体,吃喝拉撒都交由别人掌控。人生中,这样的选择,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难题,有多么无解和难解,善意恶念,交替闪现,人性纠结,大抵如此吧。 拍电影犹如烹大餐,好食材加好烹饪手法,让人回味无穷。有时候拿到好食材,烹饪的手法做了点创新,未必讨巧食客。众人不愿买单,也是平常。三人行这道大餐,初品的味道确实淡然索味,但是回家想想,发现解读品味之深刻,绝非我所想象中平庸。琢磨了两天,还是没有完全想通其中的深意。也只有二刷三刷之后才会有新的理解,但是又有多少观众为了一部电影刷上几遍,费神伤思,评分不高,也是情理之中。 银河二十年,杜琪峰年过六旬,依然爱红酒爱雪茄爱美食,性格暴烈,狂傲自负,洒脱桀骜。依然对电影充满敬畏和热爱,对新的影片类型和拍摄手法摸索创新,不愿迎合也不愿僵化。依然是江湖中最具大佬气质,特立独行,独树一帜的港片大亨。在我的眼中,杜琪峰的警匪题材只是一件外衣,片子中的人性和社会性,才是内核。就像他说的,李安是大师,他不是。在武侠江湖中,如果说李安是金庸,那么杜琪峰就是古龙。有了这个注解,便一点不奇怪我成为老杜的拥趸了。 -- 作者简介: 叮叮。爱电影,爱美食。古龙、东野圭吾的超级粉丝,喜欢杜琪峰的警匪黑帮,也喜欢小清新的爱情题材。豆瓣名称:叮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