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35【城中信】世间所有的偶遇都是久别重逢-左岸

Vol135【城中信】世间所有的偶遇都是久别重逢-左岸

2017-01-19    13'25''

主播: 心灵之声·文艺调频

86 5

介绍:
世间所有的偶遇都是久别重逢 文/左叔 编辑/紫菊若辛 这里是心灵之声文艺调频,我是主播左岸。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来自于左叔的一篇文章-世间所有的偶遇都是久别重逢。 在旅行这个问题上,我一直不是那种喜欢纵情山水的旅行者,相较于大好河山、原野自然、古迹名胜,我更偏爱城市里寻常巷陌的旅行,穿行在人间烟火里,会让我感觉到放松与自在。 这几年,但凡有机会去到陌生的城市,我通常都会在有限的时间里,计划好去逛几处地方。一处是书店,在纸质阅读越来越式微的今天,有点人文气息、用心去做的独立书店就像濒临灭绝的保护动物,会让人在流连中感慨时不我与。另一处是旧货古玩市集,可惜很多并没有固定时间场所,同样也是极难碰上,偶遇到便觉得运气还不错,在那样鱼龙混杂的地方,多半不会出手,只会在闲逛中翻捡一个城市的过往记忆。 在这两处地方都不易得的情况下,我通常会以入住的地方为原点,找一个只需步行就能到的菜市场随便转转,然后在满满的人间烟火里,窥探那个陌生城市的鲜亮外表下的底色。随着商业地产在各大城市攻城掠地,原本颇有特色的城市差异越来越小,常常会在相似的建筑轮廓线里有一种恍若重来的错觉。 虽说菜市上的食材也近乎大同小异,但你仍然会有一些新鲜的发现。滨海城市会有形状奇特、叫不出名字的海产,而西部山城的菜市,则会形状各异,同样也有叫不出名字的各色蕨类和菌菇;即便是同样的食材,也会因为方言习惯不同被冠以不一样的名字;即便是连名字都一样,也会因为饮食习惯不同而被推荐使用不同的料理方法。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若干年前的昆明菜市,菜市与花市混在一起,常让人有误入的错觉。黄昏市场快收档时,摊主像北方菜市摊主随手送把葱一样,送上三两枝花给自己的顾客。昆明主妇那些大包小裹的红蓝马夹袋里,就那样支愣着一枝百合、几朵玫瑰或者一束康乃馨。这既与当地的物产有关,同样也与这个城市的精神风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独特的味道在逛那些如同定制商务套餐的名胜景点时是感受不到的。 有这么一句话:“如果说菜市场代表了最底层最传统且触手可及的生活样貌,市集似乎带点城市中产阶级的格调”,我猜想,我偏爱这三处旅行地点也正是这个原由吧。所以,当读到蒋瞰在《不告而别》一书中写的“它让旅行不是一场包着保鲜膜的出行——去了有名的景点、参观了必去的展览馆、造访了旅行书上推荐的餐厅,但还是像被关在笼子里,不断移进移民的动物”这样的句子的时候,我心里面闪过一丝认同。 在我的眼里,沙发客、背包徒步与住酒店、吃喝玩乐只不过是旅行形式和预算开销上的差别,均可以归类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内核上的差异还在于每个人带着自己过往特有的经历,在沿途的风景,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之间,触摸到自己认知的边界,并且在这种新鲜的刺激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 《不告而别》这本书,初一看,会以为是本“老老实实”的旅行书,全球搜罗了十二个各具特色的市集,从澳洲、欧洲到东南亚、韩国,几乎横贯小半个地球,所谓的“以全球视野穿行人间烟火”大概也就是这样的体量和姿态了吧。可是,蒋瞰只是将这十二个市集作为讲故事的背景,而在这十二个市集台前的其实是十二个相遇又而告别的故事。 不必太较真,半信半疑地读完这十二个故事,你会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到了最后,作者会略带负气口吻地反问,“我一点都不喜欢重逢,往往一些早已经结束的故事又会再次开始,原本已经平静的心态又要掀起波澜,这又何苦呢?”,你也会懂得,她感慨“我们挂在嘴上的那些‘微信上联络’‘你下次来的时候一定要叫我’基本也只是社交辞令”的潜台词里藏了些什么。 可是,在我的理解里,不再见不等于不想念。司康饼配咖啡,不会无缘无故地对上了陌生的味蕾,过往的经历里必定有什么让这一切变成自然而然;二手复古市场让人眼睛发亮的旧物,之所以会让你不惜花重金为它“赎身”,一定是有什么在审美倾向和价值取向里做了令你不曾察觉的手脚;至于为什么会喜欢同一类人,反复摔倒在同一个感情坑里,其实只要上溯成长历程,其中必定能找得到根源。 世界那么大,互联网空前繁荣,表面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纵使天各一方,只要有网络,似乎都有偶遇或者重逢的机缘;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其实并不会因为网络而消散,我们都是潜入深海的一尾鱼,依着本能和天性寻找同类。 也许,你注定了会与钟爱的人、事、物在某个维度上偶遇,带着欣欣然觉察到“原来你也在这里”,感慨“好像哪里见过你”,体验到“久别重逢”般的莫名亲近感,但这并不能代表你可以一直拥有这样的满心雀跃,你会在一再的擦肩而过中,慢慢认清自己在幽闭深海中一直不曾估摸出的模样。 而在此之后,于你而言,世间所有的偶遇,都是久别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