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149 【城中信】珍惜身边的旧书店,就像珍爱那些忘年交-钥药

Vol 149 【城中信】珍惜身边的旧书店,就像珍爱那些忘年交-钥药

2017-02-20    14'28''

主播: 心灵之声·文艺调频

145 7

介绍:
杨绛先生就说过:读书好比一种“隐身”的串门,他要参见自己钦佩的老师或是有名的学者,不必打招呼就可求见,也不必怕打扰了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了大门”。 大家好,我是钥药,欢迎收听心灵之声文艺调频。 珍惜身边的旧书店,就像珍爱那些忘年交 文字/bookbug 编辑/紫菊若辛 上周某日闲来无事,路过西单时跑去很多年前常去但已很久未去的一家中国书店,没想到曾经隐匿在横二条犄角旮旯里的那家老店,如今依然窝在那个灰暗的角落,旁边更是那家亘古不变的工商所;而更没想到的,是在诸多书价高企的分店中,这家老店里居然还能淘到不少2元到4元不等的低价高品书,兴奋之余,实在是有些感慨。当我在网上晒出9本一共耗银35元的图片时,更是引来了一众书友的怨念与追忆:怨念的自然是为何不曾遇到这样书缘,追忆的则是曾经拥有过的那些旧书店。 我向来是更喜欢旧书店的,尤其是面对当下旧书店、甚至书店都渐次消亡的窘境。的确,当书店的生死存亡都成问题的时候,计较书店的新旧似乎多少有些矫情。然而,当城市里零星散落的书店都是千人一面地卖着相同的新书,乃至沦为买书人去电商下单前的一个前站时,我想,我一定会更加怀念曾经拥有和屹立多年依然不倒的那些旧书店的。 与旧书店的结缘始于十八年前来北京读书。当时因为学校离海淀图书城只有两站地,所以大学四年几乎每周都会选择周末或者周中无课的下午骑着单车,在海图游荡。而海图的那些中国书店的铺子,变成了我最常去的几家旧书店。 当年的海图尚处巅峰,除了国林风的金字招牌之外,各个民营小书店及出版社服务部鳞次栉比于 昊海楼、籍海楼 两座大楼之中,一到周末总是人潮涌动,熙来攘往。而老牌国营旧书店“中国书店”当时在海图除了最大的一个综合门店挨着工商银行之外,只有几个小门脸,分别售卖古旧线装书、英文原版旧书以及新书二手,几年后才登堂入室挤走了昊海楼正对面的外文书店,从此屹立在海淀桥南,地上三层加地下一层,成了我淘旧书的最佳去处。上海书店版的《徐志摩全集》、早在劳伦斯·布洛克被新星午夜文库引进中国之前就淘到的一批原版,乃至几十年前的奥威尔随笔……太多与旧书的邂逅和遭遇都是这些门店的回忆。 十多年后,海图变身为创业一条街,昊海楼则成了强东师兄的奶茶旗舰店,只有中国书店在大楼里风雨依然,但楼外的门店也挨个把门关。上半年我在蜗居丰台八年之后搬回海淀,先后重回海图两次,看整条街沧海桑田,看新晋的“言几又”把书店当做概念,看中国书店门可罗雀、凄凄惨惨,难免生出辛稼轩“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之感。 当然海淀也不是只有中国书店。北大西门外超市对面河边的“采薇阁”、北大校内的“野草”则是我毕业最初几年常去的两家。前者以选书精当著称,主营文史类折扣书,兼营古旧书及港台版书籍,我的那套1990年上海文艺影印出版的鲁迅著作原版,便是在“采薇阁”淘到了最初的十二本,记得10元一本的价格在当时也算不菲了,现在看简直白菜。另外,这里的港台书 质优而价高,对于彼时拮据的我而言,一直是翻阅多过购买的,远流版的唐德刚、皇冠版的张爱玲、里仁版的《金瓶梅》等书最早都是在这里见到真身,恐怕当年也是在这里种下的草。野草其实不限于北大一家,也包括在北师大以及海图的分店,这里的旧书其实更多是新书放旧了,所以即使是原价卖,也不觉得贵,比如我江苏文艺版的《汪曾祺文集》便是在北大野草凑齐的,而原版的字母天后格拉夫顿的几本精装最早也是来自北师大的野草。此外,海淀公园里面当年还有一家叫做“万泉河畔”的小书店,以卖新书为主,旧书极少,反正每次去“采薇阁”都会特意路过进去小逛,曾半价买下过一套罗伯特·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 毕业最初的两年也曾远离海淀,住在老崇文区的天坛北门,也就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龙须沟金鱼池一带。所以灯市口和琉璃厂的两家规模较大的中国书店去的次数相对较多,只不过那两家似乎一直价格比别家店高些,除了中国书店自家出版的那些影印本相对低廉。我的那套中国书店据民国年间世界书局版影印的“华夏青史文人全集丛书”便是先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书市上买的最初两本李太白和苏东坡,中间多次书市淘到柳河东、欧阳修等,最后在这两家配齐的:琉璃厂的龚定庵和灯市口的陆放翁。后来随着搬回海淀,也逐渐远离了这些老店。 首次重回海淀的三四年,是我逛书店的黄金时代。那时候住在成府路附近,所以自东到西路上几乎都是书店:从最东边的成府路邮局(那儿的一层是我最早的英文原版书珍本的来源),到五道口地铁站边的光合作用(那里也算是最早的24小时书店,至少在寂寞难耐又不愿回家的年代,还有个地方可以发呆),再到蓝旗营那一站从比邻而居到隔街相望的万圣和豆瓣,最后是拐到清华西门那边的蓝羊。那两年我正好生活在失恋之中,于是有大段大段的时间完整地属于自己,所以整日间与书厮混、和书店相伴,也从来都不觉得是放纵,直到某天与现在的妻子遇见。 后来在丰台买房,一住就是八年。这期间别说旧书店,就是小书摊在丰台几乎都是绝迹的。好在很快发现丰台没啥书店,却有北京的两大图书批发中心之一:西南物流,于是在那里耗费了不少银子和时间,当然也包括日后转战的甜水园和王四营。而这些所在,也是我家日后买书如买菜、书房如库房的滥觞。 再次回到海淀,一晃已经接近十年。最大的改变除了房价涨了十倍,便是那些曾经熟悉的旧书店几乎都已找寻不见。搬完家的第二天,我一个人开着车沿着圆明园西路、万泉河路,一路辗转到成府路、学院路,只觉恍然。豆瓣还是那个书店,万圣已经搬了又搬;海淀公园早就没有了“万泉河畔”,“采薇阁”的铁门也已经关了两年。好在海淀桥下还有一家国营的中国书店。 所以昨晚上书友群里有人一边在西安古旧书店里买着令人艳羡的旧书,一边骂着十元十五元一本的定价属于黑店,结果遭到了大家的一致批驳。诚然,旧书店的价格现在的确不比从前,漫天标价的行为比比皆是,但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十元十五元的标价首先完全谈不上黑,其次旧书店本身自有其生存之道,低买高卖也是它们数百年来的盈利模式,所以能否成交到底还是个买卖双方愿打愿挨的结果。我能理解吐槽价格的书友其实一方面是爱之深责之切,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希望能做永远不吃亏的那一方,然而如果相对吃亏的总是卖家那方,试问最后能存活下来的旧书店还能有多少?所以我才跟他讲,在任何一个城市,还能有这样的旧书店日常闲逛,本身就是件幸福的事儿,要是还能碰到心仪的旧书,哪怕多花了五元十元,也未尝不是乐事。反正我一直都非常珍视身边的旧书店,就像珍爱那些忘年交一样,我最担心的便是一不留神发现哪一家又不见了,就好像四年前某天在新闻头条上突然看到大学同学猝死在工作岗位一样,不胜唏嘘。 心灵之声fm,感谢您的聆听,如果对节目内容有任何意见或者建议,可以直接在您所收听的平台给我们留言,同时,欢迎大家给我们投稿,把你我他的生活,都化作电波里的故事。稿件请发送xinlingfm2016@163.com,心灵的全拼fm@163.com。我们在心灵港湾里等待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