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开始丰满了 |《哈佛中国史2》

南北朝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开始丰满了 |《哈佛中国史2》

2020-12-23    04'46''

主播: 在大洋

243 1

介绍:
之前说了这么多战乱的话题,现在切换一个视角,看一下南北朝这个时期的另一大特色:主要宗教的兴起。 主要宗教,指的就是外来的佛教,还有中国本土原创的道教。佛教虽然源头在印度,但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中国和印度很难有直接的接触,所以作者推断,佛教是由中亚或者东南亚的商人,带到中国来的。顺便说,这两条路径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道教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中国人接触道家思想,比接触佛家思想早得多,但是道家在这么长时间里,一直没有实现组织化,没有发展出“道观—专职的道士—明确的教义教规”这样一套成熟宗教必须有的体系,而这些东西出现,大致是在佛教在中国盛行的同时,所以作者推断,道教的组织化是受了佛教模式的影响。 道教最早是群体运动的一种媒介,像黄巾起义的指导思想“太平道”、东晋时代在江南发起大起义的“天师道”,但最后道教从大众发展到精英圈子。佛教正好相反,作为外来文化,最早接触和掌握的当然是社会精英,但后来佛教变成一种大众化的信仰。 关于佛教和道教,这里主要关注的是,这两种宗教带给中国人什么影响。 陆威仪总结说,佛教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让中国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力变得丰富了,关于人死后进入不同的世界,受到不同境遇的这套理论,也就是所谓六道轮回,变得深入人心。 第二,佛教让灵魂世界道德化了,也就是说中国人开始接受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以前中国人没这方面的观念,认为一个人在所谓“死后世界”的境况,跟在现实世界一样的,活着是上层社会,到了阴间还是上层社会,两头儿的待遇是相对应的,也就是说,人死后的地位取决于他在现世的这套礼法系统当中的地位。 但佛教思想告诉你,不是这样,决定性的因素是你在现世的道德作风,穷人作风高尚,死后也能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富人,生前净干坏事,死后那就等着下地狱吧。 这个观念的影响非常深,我们今天还常说,善有善报、好人一生平安,虽然我们都知道这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从情感上,还是都乐于相信这是真的,这就是佛教带给中国人的影响。 第三,佛教在丧葬仪式上必不可少了。 从汉朝的墓葬来看,当时人对死人总体的印象是害怕,害怕他们变成鬼,再回来捣乱,即便对自己本家的祖先也是这个态度。但佛教流行之后,随着“地狱”的概念被接受,人开始关心自己祖先的遭遇,通过超度之类的佛教仪式,希望拯救祖先的灵魂早日脱离地狱,往生极乐,所以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仪式问题,而是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对终极归宿的态度。 那么道教呢,最主要的影响是体现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 南北朝时期,是道教的“修炼”“飞升”这套理论和实践形成的重要时期,最有影响的道家典籍之一,西晋著名道士葛洪的《抱朴子》,就是最突出的代表。不过虽然道教宣称人能通过修炼变成神仙,但毕竟谁也没见过,所以虽然这个时期很多政权都对这个学说感兴趣,但实践下来,必然都是失望的。 所以,道教到了6世纪的时候,就更多地回归哲学领域了。 另外佛教和道教共同的影响,就是人群可以以信仰来划分了,打破了原来的籍贯、家族、社会地位这些界限。 说完了宗教,我们整体再回顾一下这本《南北朝》。作者陆威仪,用一个外国学者的眼光,总结了大分裂时代的5个最突出的特点,分别是: 1.中国地理的重新定义,主要是指长江流域的移民和开发; 2.新的社会精英出现,他们的特征是从事一种新的文化与文学实践; 3.出现了通常采用世袭制的军事人口,就是军户,以及以游牧民族雇佣兵和流民为主的新的军事组织; 4.朝廷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逐步与社会民众隔离开来; 5.佛教和道教兴起,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