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華文化大講堂34課加論語彙鄉黨篇禮拜吟與淺析

道德經中華文化大講堂34課加論語彙鄉黨篇禮拜吟與淺析

2018-12-28    36'27''

主播: 歡笑綠茵居士

196 3

介绍: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语出《道德经》第十三章。 ,此句參考解讀為:立身于“天下”(道与人的统一),你才可以安然居于“天下”(世界);立身于“天下”,你才可以肩负起“天下”交予的使命,这才是真正的“贵”和“爱”…(此处的“贵”和“爱”与上文中的“惊”与“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论语》晨读,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论语汇 自媒体号原创发布【晨读内容】 10.15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导读学者】 韩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欧阳祯人: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  【吟诵&导读】 《论语》乡党第十 第十四章A 来自论语汇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注:^入声字短读;*关键字重读;~强调或语气长读。 文本吟诵:柳慧、余小香、王振、郭麗琴 【晨读笔记】 江宏澤 : 【论语晨读】第893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八年夏曆丁酉年六月二十七2017年8月18星期五 天天晨讀論語,活在與孔子的心靈對話之中。 韩星: 语音导读请收听上面音频。 《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周礼》谓‘头不至于地为空手。’空手者,对于稽首、顿首之头着地而言也。拜本专为空手之称,拜之礼,即空手之礼。周之九拜,之曰空手,唯其他经曰拜手。曰拜,无曰空首者,故知空首即拜手也。”  孔安国:“拜送使者,敬也。”  皇侃《论语义疏》的理解不同,他说:“问者,谓更相聘问也。他邦,谓邻国之君也。谓孔子与邻国交游,而遣使往彼聘问时也。既敬彼君,故遣使;使者去,则再拜送之也。为人臣礼乃无外交,而孔子圣人,应聘东西无疑也。”  邢昺:“此记孔子遗人之礼也。问犹遗也,谓因问有物遗之也。问者,或自有事问人,或闻彼有事而问之,悉有物表其意,故《曲礼》云:‘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此孔子凡以物问遗人于他邦者,必再拜而送其使者,所以示敬也。”  朱子《論語集註》:“拜送使者,如親見之,敬也。”  有若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恭敬之心,礼也。”(《孟子·告子上》“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孝经·广要道章》说:“礼者,敬而已矣。”  《曲礼》曰“毋不敬。”《礼记正义》引郑玄:“礼主于敬”,孔颖达《正义》解释“毋不敬”云:“人君行礼无有不敬,行五礼皆须敬也”“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刘国庆: 谢谢各位老师的导读,[玫瑰][玫瑰][玫瑰]我说几句个人看法,敬请各位师友指正[抱拳][抱拳][抱拳]  本章文义比较简单,“问人”就是向朋友问好,“再拜”就是两揖。问候朋友,一般要送礼物。《曲礼》说“以弓箭苞苴箪笥问人。”。《曲礼》说:“苞苴盛鱼肉,箪笥盛饭食”,苞苴箪笥都指食物。但食物不易保管,如果路远,可能就坏了,因此,《檀弓》说“束脩之问不出竟”。问候远处的朋友,要用容易保管、不会变质的器物。《左传哀公十一年》“东郭书使问弦多以琴。”《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卫出公使以弓问子贡。”《左传成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问卻至以弓。”《诗郑风》:杂佩以问之。宦懋庸《论语稽》解释说:孔子周游列国,所交皆名卿大夫,如蘧瑗,老聃,师襄,颜雠由,司城贞子,与夫晏婴、沈诸梁之属,皆一时贤俊,其往也有馈,其返也有赆,皆可以意得之。 皇侃《论语义疏》对本章的解释是:“他邦,谓邻国之君也。谓孔子与邻国交游,而遣使往彼聘问时也。”“为人臣礼乃无外交,而孔子圣人,应聘东西无疑也。”认为“人臣”没有与外国人交往的权利。孔子能够“问人于他邦”,是因为孔子是“圣人”,普通人是不能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见到圣人观的问题,因为圣人不是常人,而我们不是圣人,所以圣人做过的事情,我们不能做。这实际上是把经典虚化了,悬起来了。对于皇侃的这个看法,后人基本上都不采纳。邢昺在本章说:“此记孔子遗人之礼也。问,犹遗也。谓因问有物遗之也。问者,或自有事问人,或闻彼有事而问之。悉有物表其意。故《曲礼》云‘凡以弓箭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此孔子凡以物问遗人于他邦者,必再拜而送其使者,所以示敬也。”清武亿《群经义证》深然其说,又以为“人亦非邦君之谓,皇疏义曲”是也。可见儒门依据孔子自己曾经履行过的权利,反对剥夺士权的主流倾向。  其实儒门内部的"君权派",并非开始于皇侃,在《礼记》中已经是堂而皇之了。《郊特牲》在谈论私觌非礼之后,又说“于此相贵以等,相觌以货,相赂以利,而天下之礼乱矣”。认为臣下相互之间赠送礼物是“相赂以利”,乱了“天下之礼”,否定士大夫跨国交往的权利。孔子所享有的对外交往的权利,其实是古已有之,而且有极为根本的政治意义。如果士大夫之间没有相互交往的能力,士大夫岂不是被君主关在了牢笼里?这就像我们现在不准浏览境外网站,要搞一个国内网一样。我们当代北京邮电大学前校长方滨兴先生开发网络屏蔽墙(长城防火墙),正是郊特牲的观点的实现。  如果臣下日常没有交往,就会无法互相信任,那么在君主无道的时候,用什么力量来纠正呢?这显然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我们看看历史上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殷纣王无道大概应该是典型的例子吧?“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崇侯虎谮西伯于殷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帝纣乃囚西伯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纣大说。”  伯夷叔齐都不是周人,却跑到周。“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如果没有周文王和诸侯们的交往,怎么可能“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真的是不约而同?本章主旨,后学都以为是谈孔子在交往中的"敬",殊不知,争夺点在于是否有交往权。如果不让你出国,不让你上网,你怎么表达敬呢?连话都不让你说,你如何交往呢?保卫民间交往的权利,保卫言论自由和财产权,才是"敬而无失"的基础。权利,是道德的基础,对权利的保卫,是保卫一切道德的根基,是超越个体德行的公德,在当代社会,可以称为公民之德。从本章可见,依公德以立公法,享公法得行私权,依私权以成己德,是今日儒学光大的必由之路。 发言完毕,敬请各位师友指正 。【論語譯註】 [譯文]託人給在外國的朋友問好送禮,便向受託者拜兩次送行。[注釋]問——問訊,問好。不過古代問好,也致送禮物以表示情意,如《詩經·鄭風·女曰雞鳴》“雜佩以問之”,《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哀公十一年“使問弦多以琴”,因此譯文加了“送禮”兩字。拜——拱手並彎腰。 【論語全譯】 [注释](1)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2)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 [浅析文](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评析]以上6章中,记载了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他时时处处以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一投足、一举手都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