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橘子洲》赵建新

《品诗橘子洲》赵建新

2022-01-30    09'41''

主播: 春天的金色百合

332 3

介绍:
品诗橘子洲 作者:赵建新 诵读:金色百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我儿时就已背熟的词句。深秋到长沙,公务之余,便约上当地一位朋友去橘子洲。 橘子洲是湘江中最大的沙洲,南北长约6000米,东西宽约500米。远远望去,就像一艘巨大的航船停泊在长沙市区的江心。这长长的沙洲,莫非就是“长沙”地名的源头? 从车流如织的湘江大桥下来,进入橘子洲景区。这里草木丰茂,环境清幽,成片的橘树果实累累,金黄诱人。橘子洲因毛泽东词闻名,橘园中央立有一块汉白玉碑,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橘子洲头”,背面是那首《沁园春·长沙》,笔走龙蛇,行云流水。诗碑南面,是景区最大的景观——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那是一座高32米的巨大头像,基座设计成长83米,宽41米的双肩。雕塑以1925年的毛泽东形象为基础,潇洒的长发、深邃的目光、坚毅的面容,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从雕塑广场前行,穿过望江亭,路过“指点江山”碑,走下20多级石阶,便到了洲头的平台——“问天台”。90多年前,青年毛泽东南下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写下了那首不朽诗作。 站在江边手扶栏杆,东览长沙城,西望岳麓山,秋高气爽,天远地阔。我默念着《沁园春·长沙》,尽力体味伟人当年的所观所思。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由远及近,由静至动。一个“争”字,顺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彰显出天地万物的勃勃生机。这是泼墨写意的图景,也是诗人心底的浪漫。而“谁主沉浮”的诘问慷慨豪迈,堪比2000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的《天问》,面对的不只是苍茫大地,更是历史沧桑与社会变幻。 朋友说,要真正读懂《沁园春·长沙》,岳麓山不可不游,岳麓书院不可不看。我们进入湖南大学南校区,穿过立有毛泽东塑像的东方红广场和一条不长的美食街,就看到了那“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建于宋代,是中国古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自宋至清,学脉赓续,弦歌不绝。张栻、朱熹、王阳明等在此传道,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在此求学。时至今日,岳麓书院仍是湖南大学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的基地。毛泽东虽未曾在书院就读,但1918年他来长沙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曾寓居这里的“半学斋”,恩师和岳父杨昌济又是书院的学生。岳麓文化中身居山林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自然浸润滋养了青年毛泽东的心灵。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携来百侣曾游”。游历的是橘子洲,是岳麓山,还有闻名遐迩的爱晚亭。爱晚亭耸立于书院后的半山腰上,端庄古朴,流光溢彩,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岳麓山、爱晚亭留下了毛泽东和蔡和森、罗学瓒、何叔衡等友人的青春足迹。在枫林修竹之荫,峡谷清流之湄,他们交流学习体会,研讨《湘江评论》,纵论天下时事,畅想光明未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何等的胸襟,何等的气概!而此时,已过而立之年的毛泽东,早已脱去了当年青涩的“书生意气”,由“坐着谈”到“起来行”,成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参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了湖南学生运动和工农运动,带领劳苦大众与反动的“万户侯”进行斗争,为了“竞自由”,为了求解放。 朋友告诉我说,毛泽东一直留恋橘子洲、爱晚亭,新中国成立后曾七次重游故地,为爱晚亭题写匾额,多次书写《沁园春·长沙》赠给友人。我们离开岳麓山返回市区,在湘江大桥南望,又看到那片金黄的橘林,看到洲头那尊巨大的毛泽东头像。伟人已逝,风采长存。那是他在江心游泳,“到中流击水”,“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那是他在洲头屹立,藐“浪遏飞舟”,“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2021年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