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秋

也谈中秋

2016-09-15    15'03''

主播: 一只大圆圆

217 6

介绍:
配乐:姜小青《湖广水面》、龚秋霞《秋水伊人》、陈悦/马克《绿野仙踪》、常静《问情》、王俊雄《月下独酌》 前些日子,天气好。中午下课,艳阳高挂起,虽然只有斑驳的几点日光透过依然浓密青绿的梧桐叶打在身上,但也足足使人不由冒汗。有情侣相携,不急不缓地行在前方,突然一片落叶掉下来,轻轻磕了磕男生的肩膀,又徐徐飘落在地上,成为许多落叶中不起眼的一个。 我心想着,倒也只有这路边渐渐变多的黄叶才令人多少感到初秋的味道。欸,初秋?我一愣,哪里是初秋,数着指头,便能到中秋了呀。 从前中秋,学校里会有桂花早早地香起来,明明是小小的粉黄色的花儿,却香得含蓄又张扬,还带着甜味儿;然而今年在上海的校园里,却不曾闻到,或许是学校里并没有桂花,或许是初进此校,尚未发现它的踪迹。但总归觉得,秋的滋味少了一点儿。 说起中秋,总要谈到中秋的起源。朱伟在《中秋考》中是细细追溯过的。 古人“中秋”与“仲秋”通用。在流传的,应该是最早的《尚书•尧典》中,有“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的记载,也就是以虚星黄昏时在南方出现,昼夜平分来说明仲秋时节气候。同样编纂于战国时期的《周礼》,在《天官•司裘》中有“中秋献良裘”的记载。“司裘”是管皮衣的官,中秋时节,夜寒风凉,要献上精致的皮衣。在《春官•章》中有:“中春昼击土鼓吹幽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是之。” 那么什么时候才有中秋节的名称?查宋人李为宋太宗赵光义编《太平御览》时,“时序部”里还没有中秋节或者八月十五。李生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卒于 宋至道二年(996年),说明北宋初中秋尚未成节。但唐诗中已经多有八月十五记载,白居易的《效陶潜体》之七中,已明确有“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轩”。 “三五”就是十五。 最早明确记载有一个“中秋节”的,应该是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此书是南渡临安后对北宋末年汴京民俗的追记,在卷八中有“中秋”条:“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同“配”)。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梨、枣、栗、葡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月饼与中秋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可能是明朝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此书卷二十《熙朝乐事》中明确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 之义。” 说到月饼,虽然我吃过广式吃过苏式,也吃过云南鲜花饼云腿饼,但仍然觉得,还是家乡的月饼最是美味。 温州桥墩月饼不知道属于哪一系列的月饼,非苏非广,非京非秦。百度百科上说,它是属于潮式月饼系列,但其实我觉得也不是。潮式月饼是酥皮饼,一咬碎末会撒一地。而且 它的馅儿多用豆沙酥糖,吃多了甜腻腻的。桥墩月饼的外形像是一个洒满了芝麻的“大圆月”,里头的攘馅儿则是脊膘肉、冬瓜糖、花生之类,和上猪油,在炉中烘 烤成熟,外皮酥脆,里馅顺滑。因为它的皮其实不薄,又洒满了芝麻,吸收了从内馅溢出的油脂,所以吃起来也不至于肥腻。 不过,真正论起来桥墩月饼还是温州南部的苍南和平阳更正宗些,瑞安的空心月饼才该是我最最纯正的家乡味道。据瑞安市志记载:古时瑞安,以粉面制作月饼,夜邀宾朋,陈月饼赏月,或依栏临江观潮赏月,欢乐、歌饮达旦。“空心月饼”是一种用独特工艺烤制出来的圆形中空的糕点,为瑞安特产,吃起来又香又脆,还有大小月饼相叠悬挂的式样,谓之“套月”,在全国极为罕见。我常想,这种月饼的口感是半点不像饼的,倒更像是饼干,是糖,不过他吃起来却最是有趣,轻轻一咬,便是咔嚓一声,一下就得了满口芝麻和白糖的香甜;再大口咬几下的痛快,绝不亚于把一个极大的棒棒糖咬得粉碎的快感。 说完月饼,我想,中秋不得不提的吃食,应该还有蟹。家乡人是爱蟹的,江蟹、湖蟹、梭子蟹,几乎要从年初的第一场宴席吃到最后一场。虽则大圆家里人中秋却不大吃蟹,但我离家半月余,不曾尝得半点鱼虾蟹,真是馋得慌了。老饕们说起蟹来,应是滔滔不绝,定能给人列出千百种做法,点出千百种吃蟹礼仪,做入各种佐料,用上精致的蟹八件,让吃蟹成为一件庄重而享受的事情来。可我以为,最鲜美的,绝不是如何复杂的,只需把新鲜的蟹放上屉,隔水蒸,蒸得青壳变得橙红,蒸得鲜味儿直从锅盖缝里冒出来,便是最好不过了。到了吃的时候,备上一叠酱油醋,撩起袖子就扒下蟹盖,用筷子把肥得流油的蟹黄从蟹盖直接送到嘴里头;接着放下筷子,直接动手,摘了腮,折两半,即可大快朵颐,从蟹身到蟹脚,只要是鲜嫩的白肉,尽数让它们与口齿厮磨去——若是嫌淡了,就蘸下酱油醋。这样,便是极致的享受了罢。 可是也奇怪,我向来觉得,便是最简单的蒸,谁也比不过外婆、奶奶和妈妈。 所以,这年中秋,我还是在想家。一边馋着,一边想家。即便今儿还打了电话,即便他们说要给我寄月饼,即便我才离家不足一月。 去年高考完,9月要离家,同学们在朋友圈里都转了这样一句话:从此故乡再无春秋。 而这个中秋,不是故乡的中秋。 今天天气预报说上海受台风影响,下雨。爸妈说,家里也下雨。左右都是赏不了月的。然而,共赏秋雨,“夜起候檐声”,想来也是可以附庸风雅的。 以上,大圆也谈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