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第十期语音

广播电视学第十期语音

2016-11-28    08'28''

主播: 心传考研

83 15

介绍:
广播传播的语言符号系统、特性及其构成: 广播的声音结构包括语言、音乐、音响三大要素,其中,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广播宣传最主要的手段,音乐、音响是渲染气氛、增强真实感、提高传播效果的辅助手段。 一、广播的语言P255 广播的语言,主要指有声的口头语言。其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1、播报信息 这是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最主要的任务。 2、营造节目内容的过渡 3、提供艺术情境 4、营造作品情节 广播语言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是处于金字塔的顶点,具有左右全局的意义。 二、广播的音响P257 音响是指除了语言、音乐以外的其他声音,包括自然环境的响声,人的各种动作的声音等等,用专业术语讲,它又叫音响效果。 1、音响效果的分类: ①从对听众心理产生的影响来说,可以把音响的效果分为五类: a.写实的,唤起情景想象的效果; b.象征性的,唤起情绪的效果; c.习惯性效果; d.印象性效果; e.音乐性效果。 ②从音响来源来说,分为两类: a.真实的音响; b.虚拟的、模拟的音响。 2、广播音响的作用: ①原汁原味的音响能增强内容的真实感 ②特定音响能表现时间和空间 ③音响能够渲染、烘托环境气氛 ④音响能够表现新闻人物、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言谈举止,从而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⑤音响有时具有蒙太奇式的功能 按不同方式组接的音响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三、广播的音乐P259 具体在实践操作中,广播的音乐具有以下几大功能: 1、以独立的音乐节目形式存在,充实广播的文艺板块 音乐是广播赢得受众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广播文艺节目中的拳头产品。 2、作为一种有效的编辑手段,使广播节目系统连贯有序 3、音乐的美感效应能够渲染环境,使节目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四、广播语言系统的诸种构成模式P261 1、纯有声语言的构成模式 所谓纯有声语言构成模式,是指组成部分中仅有有声语言,而没有其他构成元素的参与。这类语言系统模式最常见于口播新闻、广播讲话、清谈节目(又称脱口秀)、知识性节目、教育服务性节目,等等。 2、语言+音响的构成模式 指节目语言系统中只有语言和音响两大部分。这种模式主要见于实况广播和录音报道。 3、有声语言+音乐的构成模式 一般出现在娱乐性、综艺性的音乐节目、综艺节目以及一些广播文学性的节目中。一般说来,在娱乐性的综艺节目中,主要的内容是音乐,而且听众的最大需求也是音乐本身。在节目内所含的语言主要是起承接、过渡作用,或者对音乐节目的内容加以阐述、评论,而这些语言运用的目的也是为了突出音乐。 4、有声语言+音乐+音响的构成模式 最常见于广播剧(P265)之中,此外,有些专题性新闻报道也会用到。 语言在广播剧中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解说,二是人物语言。广播剧的语言是剧情最主要的载体。一部广播剧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运用的合理与有效程度。 音乐是广播剧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可以起到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分为两个方面: ①布景性的,提供一种音响的环境,便于广播剧情的发展; ②参与性的,即音乐直接参与刻画人物或角色。 音响在广播剧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与音乐一样,它同样具有布景功能和参与功能。 五、广播传播对语言的要求P268 1、广播的语言必须是口语化的语言 2、广播的语言应力求形象化 形象化有三个要求,即具体、形象、有立体感。 3、广播的语言应该规范化 ①读音标准化; ②使用规范化的词语传情达意; ③注意语法的规范化。 4、广播的语言应该具有清晰的感知性 5、广播的语言应简洁明快 6、广播的语言应是质朴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