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十四期语音

传播学第十四期语音

2016-12-15    10'58''

主播: 心传考研

156 26

介绍:
本系列所有内容的PDF版合集,已经上传到百度云。关注“心传考研”公众号,发送“合集”即可获得。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本期内容结构: 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2.香农—韦弗模式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三、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3.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 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与评价: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P50: 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48年,他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Who(谁) Says what(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对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评价:拉斯韦尔“5W”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模式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形成了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但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2.香农—韦弗模式P51 香农和韦弗在《传播的数学原理》(1949)一文中提出的。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化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 评价: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个模式也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但由于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及其评价: 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P52: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 该模式与直线模式的不同之处: ①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收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②该模式的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评价: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但这个模式也有缺陷: ①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 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P53: 施拉姆本人意识到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存在的问题,于是在同一篇文章(《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中又另外提出了一个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内容: ①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众,二者之间是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②大众传媒(传播者)与一定的信源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信息与受众(个人集合体、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相联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 评价: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揭示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备系统模式特点。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P53: 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1960)一书中提出了传播的互动过程模式,这一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不足:未能指出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 三、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P55 1959年,美国J.W.赖利和M.W.赖利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 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赖利夫妇认为,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也不外是现代社会各种传播系统中的一种。 评价:这一模式开启了大众传播研究的新面貌。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P56: 德国学者马莱兹克于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在这个模式中,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其中包括: ①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②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③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3.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示P58: 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 ①“能量交往”; ②“物质交往”; ③“符号(信息)交往”。 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是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的,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