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十五期语音

传播学第十五期语音

2016-12-18    09'13''

主播: 心传考研

96 20

介绍:
本系列所有内容的PDF版合集,已经上传到百度云。关注“心传考研”公众号,发送“合集”即可获得。 传播效果总结:今天我们将前面关于传播效果的所有内容集合在一起,方便大家查看。 传播效果的概念: 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P176: 一、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人们的行动。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为“子弹论”、“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 二、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 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所谓“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1944)、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1955)、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1962)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1960)。 1、《人民的选择》P178 ①“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②“选择性接触”假说 ③“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④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2、《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P179 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2)媒介本身的特性;(3)讯息内容;(4)受众本身的性质。 3、《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P180 ①中介非充要;②强化非改变;③效果有条件;④受众心理、生理因素;⑤媒介本身及环境。 4、“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P180 “说服性传播”效果,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指的是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代表学者是霍夫兰。主要贡献:揭示了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的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5、“使用与满足”研究P165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论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P193 提出:“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后又于1977年出版了专著《美国政治议题的出现:报界的议程设定功能》一书,从而奠定了他俩在这一理论上的地位。 2、“沉默的螺旋”理论P199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见于诺依曼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这一理论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四个要素——大众传媒、人际传播、社会关系和个人意见表达——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对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意见气候的感知。 3、“培养”理论P204 培养理论,又称教养理论,涵化理论、涵化假设、涵化分析等。这种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根据一系列实证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伯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4、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P208 “框架”作为考察人的认知和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最早见于人类学家贝特森的《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1955)一文中。对新闻框架研究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1974年出版的《框架研究》一书。 5、从“知沟”到“数字鸿沟”P214 “知识鸿沟”理论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以菲利普·蒂奇诺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来的理论假说。 “数字鸿沟”的概念,起源于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发表的一篇题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后来的学者认为,这一鸿沟更多地体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ABCD”来概括。 6、“第三人效果”理论P220 1983年,W.P.戴维森在《公共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传播中的第三人小鬼》。文章中他指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