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5 “找爸爸”的叙事,成了近年中国青年电影的经典套路?

vol25 “找爸爸”的叙事,成了近年中国青年电影的经典套路?

2020-09-02    76'03''

主播: 反向流行

6 0

介绍:
2020年的疫情,恐怕创造了一个个“史上最难电影节”。自电影诞生以来,电影院从未关闭如此长的时间。不过,今年8月份顺利举办的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和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承担了某种让大家重回电影节生态的意义。这一点从北影节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开票仅10分钟,72%的票已经售罄,8月29日落幕时,最终市场成交额达330.89亿元。而以发掘新锐力量见长的FIRST青年电影展,8月推选出了有创意的低成本电影《情诗》。此前,导演忻钰坤(代表作《心迷宫》)、文牧野(代表作《我不是药神》)、张大磊(代表作《八月》)等都从FIRST青年电影展中走出。在重回影院的“后疫情”时代,我们尤其渴望好电影的涌现。中国的电影节,要如何走出一条不同于欧美电影节的道路?一部脱颖而出的好电影背后,有多少被电影展淘汰的烂片?而烂片背后,又隐藏着青年导演怎样的创作共性?本期反向流行主播董牧孜、余雅琴邀请FIRST青年电影展策展人王一舒、段炼,从掌握生杀大权的选片人视角,回顾过去几年来中国青年电影的创作风气。主播董牧孜X余雅琴董牧孜:《新京报书评周刊》记者 @格猫致知董一仙余雅琴:媒体人@余氏雅琴嘉宾王一舒X段炼王一舒:FIRST青年电影展策展人;爱丁堡大学电影策展专业硕士,曾在多个国内外电影节从事策展与选片工作。段炼:策展人 FIRST青年电影展电影节事务总监时间线01:14 主导影片生杀大权的策展人,是怎么选片的?09:29 青年导演的“烂片”,烂得越来越“小镇青年”?27:16 “藏地新浪潮”“东北文艺复兴”,为什么我们热衷以地域“命名”创作?38:30 文艺片、商业片和女性片,First青年电影展在鼓励什么样的电影?51:21 中国的电影节,应该有自己的玩法背景音乐:Les 400 coups - Jean Constan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