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柳斯--降E大调第5交响曲Op.82

西贝柳斯--降E大调第5交响曲Op.82

2019-02-07    30'27''

主播: 96涛声依旧

436 3

介绍:
《第五交响曲》的结构分析编辑 对于西贝柳斯,“一部杰出的交响曲应该具有它的风格、严谨的结构和极度逻辑,而这种逻辑性构成了建筑在丰富动机之上的内部联系”。《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作于西贝柳斯创作的成熟时期,完稿于1915年,1916年修改,1919年大部分重写,是受到充分重视并且经过精雕细琢的作品,能够很好地体现西贝柳斯在交响曲这一领域的创作特征。作者在定稿后曾说:“整部作品由一个生气勃勃的高潮贯穿到底,是一部胜利的交响曲”。 这一交响曲共有三个乐章,虽然许多分析者对其第一乐章究竟是一个乐章还是两个乐章存在争议,但是西贝柳斯本人认为,虽然第二部分音乐的谐谑曲风格明显地与前一部分音乐性格迥异,但是两部分没有间断,音乐持续地发展,应该看做一个乐章。全曲的三个乐章结构分别为: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变奏曲式;第三乐章—奏鸣曲式。 三、曲式结构的特征和鉴赏编辑 (一)严谨却也不乏创新 在这《第五交响曲》中,西贝柳斯沿用传统套曲的同时又加入新的元素,如:两个奏鸣曲式的结合,以致乐曲出现了类似协奏曲的双呈示部结构,并且,又在倒装再现的主部主题后面完美无隙地衔接上具有谐谑曲风格的主题变奏,使整个乐章在遵循传统曲式原则的基础上,又闪耀着多样化的色彩。又如:第三乐章调性安排与曲式结构的巧妙结合。在第三乐章中,再现时主部的变奏从主调开始再现,到再次变奏时则转到了降G大调,之后的调性安排仍按照呈示部中的模式,以致副部再现在主调的同名小调,最后到结束部才实现调式的回归。整个乐章的调性安排,有意遵循着上下小三度的模式,如主调降E大调—副调c小调—主部变奏再现1降E大调—主部变奏再现2降G大调—副部再现降e小调。这是作曲家富有特性的调性处理方式,并且在这一乐章中又与奏鸣曲式紧密结合,深刻地体现作曲家不乏创新,却又严谨以及极富逻辑的曲式理念。 (二)与变奏原则的结合 这首交响曲的统一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一个即是整首交响曲与变奏原则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首先,在三个乐章中,都含有大量的变奏,如:第一乐章的谐谑曲部分,第二乐章整个乐章使用了变奏曲式,第三个乐章再现时主副部均包含主题变奏;其次,在三个乐章中,每个主题每个部分的每次出现,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可以是配器、织体,也可以在节奏、情绪等方面,因此而区别于原主题,犹如在一个永恒的轮廓上不时发出多种色彩,也体现作曲家遵循自然界永恒发展的规律。在旋律动机的发展中,还借鉴了展开性变奏手法,即在乐思的展开过程中,以新的音乐材料部分地替换原有材料,使之既保留与原有材料的联系,又具有新的特质,以推动音乐不断发展。 (三)各部分的渗透结合 所谓“渗透运行”,就是强调主题和段落如流水一般无间隙地、圆滑地、顺畅地、无声无息地渗透到音乐里而衍生发展。因此,这种渗透的流体,自然会形成欲断还连、欲连却断的感觉。在这整首交响曲中,各部分、各主题之间的衔接,几乎都没有明确的分界,更多的是前一部分的结束刚好与后一部分的开端重叠,如第三乐章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结束音也正好是连接部开始的音。最重要的是,在西贝柳斯的交响乐中,各部分之间,经常会有把两部分连接在一起的材料,如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和连接部之间,就有大管奏着气息悠长的持续音。这些材料,就像大自然中的风,无论是山谷、湖泊、森林,它都无处不在,并且把整个大自然联系在一起。 (四)鉴赏 这首《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洋溢着乐观、积极、明朗的情绪。第一乐章在奏鸣曲式的基础上,采用了双呈示部结构,并且谐谑曲风格的第二部分为这一乐章增加了套曲的特征。第二乐章使用了变奏曲式,对主题的变奏借鉴了展开性变奏手法,并且在变奏程度上呈现“呈示—展开—对比”的三部性结构。第三乐章结合了变奏原则,并且将变奏、调性安排和曲式结构有机统一。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西贝柳斯的创作中,追求整体的统一,这个整体里面,包括结构、织体、和声、配器以及音乐材料及其发展手法等。他的音乐是有机结合的整体,所有的要素都不是点缀,而共同勾画出完整的乐思。他追求严密的逻辑和严谨的结构,但这并不妨碍他才能的发挥,反而,追求自然之美的他总能找到曲与式的完美结合,让聆听者在他的音乐里有新奇的体验。